缩略图

五育并举背景下学生社区“1+2+X”管理模式的构建难点与对策

作者

高玉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沈阳 110870

摘要:在五育并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正经历着从单一维度向系统化、生态化转型的深刻变革。学生社区作为承载“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实践场域,不仅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物理空间,还是德智体美劳五育要素融合渗透的精神土壤。基于此,文章总结了五育并举背景下学生社区“1+2+X”管理模式的构建难点,并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具体可操作的策略,以期为深化五育融合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五育并举;学生社区;“1+2+X”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引言

“1+2+X”管理模式成为推动学生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其核心在于通过“一个育人共同体”凝聚价值共识,依托“双向育人路径”贯通理论与实践,借助“X项特色载体”实现个性化育人目标[1]。然而,该模式的构建面临着多维挑战。如何实现五育要素的有机嵌入、管理效能的动态提升以及学生发展的精准赋能,成为新时代高校社区治理亟待解决的命题。

一、五育并举背景下学生社区“1+2+X”管理模式的构建难点

(一)传统管理模式与五育协同理念的深层冲突

五育并举要求德、智、体、美、劳各维度在社区管理中形成有机融合,但传统学生社区管理模式长期受功能化、碎片化思维主导,导致育人目标与治理手段脱节[2]。高校各部门基于行政分工形成的“条块分割”格局,使得五育要素常被拆解为孤立任务。

(二)多元主体协同与资源整合的系统性梗阻

“1+2+X”模式强调以学生需求为核心整合校内外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多重梗阻。一方面,高校行政部门、教学单位、后勤服务系统存在资源壁垒,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统筹需要打破部门利益藩篱,而现有绩效考核体系仍以垂直管理为导向,横向协作缺乏制度激励。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社区治理的深度不足,多数高校仍停留在意见征集层面,未能构建“需求识别—决策介入—效果反馈”的闭环机制。

(三)动态评估体系与育人成效转化的适配困境

传统评价指标多聚焦硬件设施完善率、安全事故发生率等显性数据,难以捕捉五育要素渗透的隐性成效,如价值观塑造、审美能力提升等软性指标缺乏可操作的观测维度[3]。此外,评估主体单一化问题突出,学生作为社区服务对象往往被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教师、管理者与学生的认知差异导致评估结果失真。

二、五育并举背景下学生社区“1+2+X”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构建五育协同共同体

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学生社区治理需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重塑组织逻辑,将政治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关键在于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组织架构,形成“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党员示范”的协同网络。通过建立校院两级五育融合工作专班,打破传统行政部门间的职能壁垒,形成党建带团建、团建促五育的闭环机制。例如,在社区功能型党支部中嵌入五育导师团,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行业导师组成复合型育人队伍,实现德育铸魂、智育启智、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塑行的有机串联。

党组织需创新五育协同载体设计,将专业特色转化为育人资源。理工类院校可打造“红色科创工坊”,通过党建项目驱动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区智慧化改造;师范类院校可设立“美育传习所”,组织党员师生开展传统文化技艺传承。重点推进领导干部“社区蹲点”制度,建立书记信箱、院长接待日等常态化对话机制,使政策制定者直接感知学生成长需求。在资源整合层面,应构建跨部门联席议事平台,将教务部门的课程思政、学工部门的实践活动、后勤部门的劳动场域进行系统化串联,形成“主题党日+五育实践”的融合范式。例如,将社区绿化养护转化为劳动教育场景,同时融入园林美学赏析,实现德劳美三育的协同渗透。

(二)多元资源深融合,打造特色育人孵化器

学校应建立“学科—行业—文化”三维融合机制,将专业教学资源转化为社区育人动能。例如,理工类高校可依托学科优势打造“数字孪生社区实验室”,让学生在虚拟仿真中开展智慧社区设计,实现智育创新与劳动实践的双向赋能;师范类院校则可创建“非遗研习工坊”,将传统手工艺传承与美育课程相融合,使剪纸、陶艺等技艺成为文化自信培育的实体载体。在校外资源整合层面,需构建“企业导师+行业工匠+文化传承人”的立体化育人队伍,如设立“大国工匠工作室”开展职业精神浸润教育,邀请非遗传承人驻校开设“社区美育课堂”,使产业需求与文化精髓转化为五育协同的活水源泉。

育人孵化器的效能提升需依托场景创新实现资源精准触达。重点打造“主校区辐射+分社区联动”的混合式育人空间,通过云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跨校区课程互通,使优质教育资源突破物理边界。例如构建“社区创客集市”,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形成“项目路演—导师辅导—资金对接”服务链;开发“社区文化护照”系统,将分散的文体活动整合为成长积分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五育实践的内驱力。在服务延伸方面,需建立“需求感知—资源匹配—效果追踪”的动态调节机制,如通过社区议事会收集学生成长诉求,联动后勤部门将宿舍区绿化带改造为劳动教育实践田,协同教务部门将专业实训设备下沉至社区共享空间。

(三)数智赋能促长效,完善动态评估生态链

依托数字技术,学校可以建立“数据感知—智能分析—动态优化”的全链条机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搭建虚拟社区管理平台,实时采集学生参与五育活动的行为轨迹、互动频率及情感反馈。例如,将宿舍区的公共空间改造为智能交互节点,通过物联网设备捕捉学生参与美育展览、劳动实践时的停留时长与参与深度,形成可视化热力图辅助决策。这种技术赋能使原本隐性的育人成效显性化,如通过语义分析工具解析社区论坛讨论内容,精准识别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认知盲区,为德育资源投放提供靶向指引。

动态评估生态链的良性运转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反馈调节机制。建立“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导师综评”的三维评价模型,开发移动端即时评价工具,如在每场社区活动后嵌入二维码扫描评价模块,将参与者的获得感、成长性感知转化为量化指标。创新“成长积分银行”制度,将五育实践成果转化为可累积、可兑换的虚拟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校区、跨年级的成长记录确权与流转。例如,学生参与社区绿化养护可积累劳动积分,参加红色剧本杀活动可获得德育积分,积分既可兑换学术讲座席位,也可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

结语

综上所述,五育并举视域下学生社区“1+2+X”管理模式的构建,标志着高校育人体系从单向度管理向生态化治理的深刻转型。通过党建引领重构五育协同共同体、资源整合打造特色育人孵化器、数智驱动完善动态评估生态链等策略,有效破解了传统管理中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与评价滞后等结构性矛盾,实现了德智体美劳要素的有机渗透与协同共振。

参考文献

[1]张长生.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管理模式建设与实践研究——党建引领下[J].现代商贸工业,2025,(07):85-87.

[2]周九一.五育育人活动融入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探讨——现实困境与纾困进路[J].现代商贸工业,2025,(07):134-136.

[3]李芳.新时代“枫桥经验”视域下“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研究[J/OL].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2025-03-11].

沈阳工业大学2024年学生工作立项  立项类型:管理育人进社区 项目名称:党建引领:五育“融”合构建“1+2+X”型学生社区管理育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