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视域下高校舞蹈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杨莎莎
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雨溪街道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引言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成为教育发展趋势。高校舞蹈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教学中教师示范受时空限制、学生反馈不及时、教学资源较单一等问题逐渐凸显。将信息技术科学融入舞蹈教学,可打破传统教学壁垒,丰富教学形式,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对促进舞蹈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融入高校舞蹈课程教学的价值与现状
1.1 信息技术对舞蹈教学的赋能价值
信息技术为高校舞蹈教学带来多方面赋能。在教学示范上,通过视频慢放、多角度拍摄等技术,能清晰呈现舞蹈动作细节,帮助学生精准把握动作要领,弥补传统示范中动作过快、角度单一的不足。在个性化学习方面,借助在线平台可实现教学资源按需获取,学生能根据自身基础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强化薄弱环节训练。同时,信息技术支持教学过程数字化记录,便于教师追踪学生学习轨迹,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此外,虚拟仿真技术能创设多样化舞蹈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感受不同风格舞蹈的表现要求,提升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
1.2 高校舞蹈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舞蹈课程教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传统课堂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学反馈多依赖教师现场点评,缺乏对学生动作的量化分析,反馈不够精准全面,影响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资源局限于教材与教师经验,跨校、跨地域优质资源共享不足,学生接触到的舞蹈风格与表现形式较为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固定,学生课后练习缺乏有效指导与监督,难以形成持续学习的闭环,制约了舞蹈技能的巩固与提升。
1.3 技术应用中的适配性问题
信息技术在舞蹈教学应用中存在适配性问题。部分高校引入的技术工具与舞蹈教学实际需求脱节,功能复杂却实用性不强,导致教师使用意愿低。技术应用缺乏系统性设计,多停留在简单的视频播放、资源存储层面,未能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难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同时,不同技术平台之间数据不互通,形成信息孤岛,影响教学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应用。此外,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对新技术的接受与运用存在困难,导致技术资源闲置,无法有效转化为教学效益。
二、信息技术视域下高校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2.1 教学内容重构:打造数字化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重构需着力打造数字化课程体系。依据舞蹈专业培养目标,将核心课程内容拆解为基础动作、风格训练、剧目编排等模块,制作成标准化数字教学资源,包括动作示范视频、要点讲解音频、背景知识图文等。针对不同舞种特点开发专项数字课程,融入三维动画演示动作发力原理,通过虚拟标注突出关键动作节点。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结合行业发展与艺术创新趋势,及时补充新的舞蹈作品、表现形式等数字资源,形成覆盖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数字化课程链条,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2.2 教学方法创新:构建智能化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创新应聚焦构建智能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 “线上预习 + 线下互动” 混合模式,学生课前通过在线平台学习基础动作视频,课堂上教师针对难点进行重点指导与纠正。引入动作捕捉技术实时分析学生动作轨迹,通过数据对比直观展示与标准动作的差异,辅助教师精准教学。利用在线互动平台组织小组编创讨论,学生可上传编创片段获取师生反馈,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开展虚拟舞台实践活动,借助仿真技术模拟演出场景,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锻炼舞台表现能力,丰富教学实践形式。
2.3 教学资源拓展:搭建共享型资源平台
教学资源拓展的关键是搭建共享型资源平台。整合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教师示范作品、学生优秀剧目、教学案例等,分类上传至平台形成基础资源库。与其他高校、专业艺术团体合作共建资源,引入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舞蹈教学素材,实现跨机构资源共享。平台设置资源推荐与检索功能,根据学生学习进度与兴趣标签推送适配资源,提高资源获取效率。建立资源贡献与更新机制,鼓励教师上传原创教学内容,定期组织资源审核与优化,确保平台资源的专业性、丰富性与时效性,为教学提供持续资源支撑。
三、高校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3.1 强化师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强化师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改革的关键保障。制定系统的师资培训计划,结合舞蹈教学特点设计分层培训内容,开展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融合的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数字资源制作、智能教学工具使用、教学数据分析等实用技能。组织教师参与跨校交流与技术研修,赴舞蹈教育数字化先进院校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与技术应用方法。建立校内技术学习共同体,定期开展技术沙龙活动,鼓励教师分享技术应用心得,开展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共同解决技术应用中的难题。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激励教师主动提升技术素养,确保改革措施有效落地。
3.2 完善教学设施与技术支持体系
完善的教学设施与技术支持体系为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加大对舞蹈数字化教学设施的投入,建设多媒体舞蹈教室、动作捕捉实验室、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等硬件环境,满足不同教学场景需求。配备专业技术支持人员,建立技术服务团队,为教师提供日常技术咨询、设备维护与教学支持,及时解决技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教学设施使用与管理制度,规范设备借用、维护流程,保障设施正常运行。建立技术资源更新机制,根据技术发展与教学需求,定期升级软硬件设备,确保技术支持的先进性与适用性。
3.3 建立改革成效评价与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动态调整机制能保障改革持续推进。构建 “教学过程 + 学习成果 + 艺术表现” 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分析数字平台学习数据、课堂教学观察、学生作品展示等多方面信息,全面评估改革成效。定期组织师生座谈会与问卷调查,收集对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建立改革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评价结果与反馈意见,优化数字化课程内容、调整智能化教学模式、完善资源平台功能,使改革措施始终贴合教学实际需求,形成 “实践 - 评价 - 优化” 的良性循环。
四、结论
信息技术为高校舞蹈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是突破传统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通过打造数字化课程体系、构建智能化教学模式、搭建共享型资源平台,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同时,强化师资培养、完善设施支持、建立评价调整机制,为改革落地提供坚实保障。高校舞蹈教学应积极顺应教育数字化趋势,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不断优化改革路径,以实现舞蹈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昆山 , 朴正花 . 信息技术导向的高校舞蹈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4,32(06):126-130.
[2] 杨晓乐 . 基于信息技术导向的高校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学周刊 ,2023,(35):15-17.
[3] 马丹阳 . 高校舞蹈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现状及策略研究 [D]. 西北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