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蜀锦工艺传承的问题检视与因应路径
徐澜芯 邓军
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 四川自贡 643000
引言
“蜀锦”是巴蜀丝绸文化的代表,浓重的民族烙印和地方风采缔造了蜀锦色彩艳丽、造型独特、技艺精湛的特点,[1] 独有的历史底蕴与精美工艺使其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且为“四大名锦”之首。[2] 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川蜀地区为蜀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自秦汉以来达官贵人对蜀锦开发的政策、金钱支持以及上层社会、地方豪绅对于精美蜀锦的痴迷崇拜等自上而下的文化影响,蜀锦迅速成为了川蜀地区独具风格的艺术商品。[3] 据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胡光俊介绍 , 四川蜀锦历史最长 , 为“天下母锦”, 它在成都土生土长 , 根植于蜀文化 , 纹样有蜀地特色 , 包括祥禽瑞兽、花鸟草木、人文地域等 , 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因此应用广泛 , 生活化程度高 , 在历史浮沉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具有3000 年绵长历史的蜀锦,由于制作材料稀有、加工工艺复杂等原因,制作成本居高不下。很长一段时间内,蜀锦应用场景仅限于在高昂的艺术品类之上,无法走入千家万户,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勾连。因此,在新时代拓充非遗蜀锦的传承路径,进一步探求非遗蜀锦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正如胡光俊所强调的,要把传统记忆和现代生活元素有机结合起来,生产出人们所喜爱的蜀锦产品,让传统的蜀锦文化能够走向全国市场,走进每一个家庭。[4] 本文欲在梳理非遗蜀锦的历史脉络,进一步发掘蜀锦美学价值的基础上,分析非遗蜀锦工艺传承的困境及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完善路径,为非遗蜀锦的美学与技艺传承提供一种补充性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非遗蜀锦传统工艺的艺术价值
蜀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首,有千年的历史沉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精湛的工艺、绚丽的色彩、丰富的图案,共同构成了它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一)工艺之美,匠心独运
蜀锦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选丝、练染、设计、织造到整理,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其中蜀锦针法的技艺更是出彩异常。“蜀绣现有针法 100 多种,是四大名绣中针法最丰富的刺绣品种”,[5] 并且再根据所饰的图纹,100 种针法接续组合,多样变化可以穷尽纹样所需的绣针技艺。常见的针法如绣制线条的滚针、表现人物衣饰的衣锦纹针、绣制植物叶片与花卉的铺针、斜铺针、晕针、打籽针等,还有表现动物皮毛的施毛针,以及起到过渡转折的车拧针等。这些针法结合“浸色”“混色”的配色方法,再按照“平齐光亮”四字准则施布在缎面等丝织品上,最终形成光色明艳的视觉表现力和惟妙惟肖的质感。[6] 精妙绝伦的蜀锦工艺,使得蜀锦上的图案既生动逼真,又富有层次感。这种匠心独运的工艺之美,正是蜀锦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色彩之韵,斑斓多彩
蜀锦的色彩运用极为讲究,以红、绿、黄等鲜艳色彩为主,辅以蓝、紫等沉稳色调,形成了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有学者从设计的角度分析,发现蜀锦中橙、黄、绿、蓝等色彩使用较多,且对比色使用大胆,类比色突显淡雅,辅之以华美精妙的的花、鸟、鱼、兽等图纹形态,蜀锦色彩的活泼与自由跃然于目,所促成的独特的艺术情调萦绕于心。[7] 这些色彩不仅来源于自然界的万物生灵,更融入了匠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三)图案之韵,寓意深远
蜀锦的图案设计丰富多样,既有龙凤呈祥、牡丹富贵等传统纹样,也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自然风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们或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或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些图案,蜀锦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的寄托。实际上,这些图案形态蕴含着蜀锦艺术独具魅力的文化基因。既包括可以通过肉眼感受的图形、色彩等“显性文化基因”,又包括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美好意蕴的“隐性文化基因”。[8] 而对这些“文化基因”的进一步探究学习,不仅能传承川蜀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更能为现代美术工艺的精进提供丰厚资源,其原因就在于蜀锦精美的花、鸟、鱼、 兽等吉祥图纹,都凝聚着不同历史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意识。[9]
综上,非遗蜀锦工艺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工艺之美、色彩之韵和图案之韵等多个方面。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如今,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蜀锦的艺术魅力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二、非遗蜀锦工艺传承的困境分析
在文化表现形式数字化、艺术审美现代化的浪潮中,以蜀锦为代表的非遗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教育形式单一,社会文化阙如
首先,非遗蜀锦文化的社会化教育形式过于单一。一方面,非遗蜀锦的精妙艺术与当代人民艺术生活存在鸿沟。由于制作成本的高昂与技术的复杂,普通民众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蜀锦制品,更遑论学习与欣赏蜀锦的文化、艺术特色了。另一方面,当前彰显蜀锦正统魅力的工艺技品多集中于博物展览馆。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拉进了非遗蜀锦与人民生活的距离,但相较于“走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目标还相差深远。站在由现代工业制作而成的玻璃展柜之前,蜀锦的艺术魅力已被大大消减,其中的历史、艺术与文化价值无法直观感受。其次,肩负重要传承责任的非遗蜀锦的部分商家对蜀锦的历史脉络、文化记忆及美学价值缺乏了解。大部分商家仅“挂靠”这“蜀锦”这一名头,对非遗蜀锦的了解浮于表面,商家对于蜀锦背后深蕴的“浅尝辄止”进一步造成了蜀锦文化与美学内涵教育在日常流通中的缺失。虽然存在着“博物馆式”的宣传教育以及广大商家的推广流通,其中形式单一、文化有缺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二)代际传承失衡,文化内涵失真
《蜀锦传承与保护》中谈到:蜀锦与其他工艺品如蜀绣、糖画、泥人等单个艺人就能做出的产品的区别在于 , 它是由多名艺人配合共同完成的产品 , 每道工序缺一不可。[10] 这一方面说明了蜀锦技艺的高超及传承的严谨,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蜀锦文化技艺传承面临的窘境。蜀锦文化的传承,本应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蜀锦文化的代际传承出现了明显的失衡。老一辈的蜀锦匠人,他们掌握着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往往因年龄、健康等原因而难以继续传承;而年轻一代,虽然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因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难以真正掌握蜀锦文化的精髓。这种代际传承的失衡,无疑给蜀锦文化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另外,在代际传承失衡的背景下,蜀锦文化的内涵也面临着失真的风险。一方面,随着商业化的不断加剧,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忽视了对蜀锦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传承,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产品的外观设计和市场推广上。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却无法真正触及蜀锦文化的灵魂。例如,当前,网络及市场地摊到处可见做工粗糙、以次充好、所谓的“10 元蜀绣”,这极大地干扰了非遗蜀锦文化魅力的有效传播,降低了非遗作品的价值属性,破坏了非遗作品自身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寓意。[11] 另一方面,由于年轻一代对蜀锦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他们在传承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对传统非遗的认知水平不高,无法真正领会其中意蕴,从而导致蜀锦文化内涵的失真和扭曲。
三、非遗蜀锦工艺传承的路径选取
蜀锦非遗工艺的传承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亦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每一种非遗项目都是特定地域、民族或社群独特文化传统的产物,它们以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方式,保留了丰富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这些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们应当从社会化教育起,探求更加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并辅助以更具时代特色的网络新型技术,帮助非遗蜀锦文化在数字媒介上再放异彩。
(一)加强蜀锦社会化学习,多样化教育形式共振
1、加强蜀锦艺术多主体交流
蜀锦文化的传承不应仅仅局限于匠人之间或少数文化爱好者的圈子内,而应通过社会化的学习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搭建蜀锦文化的线上学习平台,发布教学视频、图文资料、互动问答等内容,让公众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蜀锦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以举办蜀锦文化展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匠人大师与公众面对面交流,分享蜀锦的历史故事、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激发公众对蜀锦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探索蜀锦艺术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为了更有效地传播蜀锦文化,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结合线上平台的灵活性和线下活动的互动性,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体验。线上可以通过视频课程、直播授课等方式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演示;线下则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动手实践等方式加深理解和体验;跨学科融合教学:将蜀锦文化与其他学科如历史、艺术、设计等进行融合教学,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蜀锦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设定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蜀锦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蜀锦产品的设计、制作和推广等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蜀锦文化的魅力和价值。社区共建共享:鼓励社区、学校、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蜀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通过建立蜀锦文化社区、学校特色课程、企业文化活动等形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蜀锦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总之,加强蜀锦文化的社会化学习,探索多样化教育形式的共振,是传承和发展蜀锦文化的有效途径。
(二)融入新媒体线上传承,促进工艺数字化留存蜀锦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桥梁,跨越时空的界限,向世人展示其工艺魅力和美学价值。
1、新媒体:成为蜀锦文化传承的新舞台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广泛的覆盖范围,为蜀锦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互动等形式,蜀锦文化得以跨越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精美的蜀锦制品展示,匠人大师的工艺演示,都能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得大量关注和点赞,激发公众对蜀锦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2、数字化留存:让蜀锦之美永驻心间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蜀锦文化,我们还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将蜀锦的工艺和美学价值进行数字化留存。通过高清摄影、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将蜀锦的图案、色彩、纹理等细节进行精准捕捉和还原,制作成数字模型或虚拟展品,供人们在线浏览和欣赏。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实体文物因时间流逝而损坏的风险,还能让更多人随时随地感受到蜀锦的独特魅力。
3、线上线下融合:打造蜀锦文化传承新生态
在融入新媒体线上传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线下传承的重要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形成蜀锦文化传承的新生态。例如,可以举办蜀锦文化主题展览、工作坊、讲座等活动,邀请公众参与互动体验;同时,在线上平台发布相关活动信息、教学视频等内容,引导公众关注蜀锦文化并积极参与其中。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蜀锦文化传承体系。
四、结语
蜀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很多传统的民间技艺形式相同,当前的蜀绣行业正在萎缩,在继承与发展方面面临困境。[13] 要想实现蜀绣的良性发展,则需要探求多样教育形式并借助新型技术,将蜀锦文化融入新媒体,促进蜀锦工艺、美学价值数字化留存。让我们携手努力,利用新媒体的力量,让蜀锦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期待更多人能够关注蜀锦文化、了解蜀锦文化、传承蜀锦文化,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徐汝岚. 从蜀锦变迁视角探讨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J]. 辽宁丝绸,2023,(03):1-3.
[2] 李瑞益 , 郭晶 . 非遗蜀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 包装工程 ,2023,44(20):163-172.
[3] 吴方浪 . 汉代“蜀锦”兴起的若干原因考察 [J]. 丝绸 ,2015,52(09):72-76.
[4] 于金仁. 蜀锦蜀绣文创空间设计研究[D]. 成都大学,2021.
[5] 乔熠 , 乔洪 , 张序贵 . 蜀绣传统技艺的特性研究 [J]. 丝绸 ,2015,52(01):47-53.
[6] 孟庆琳 . 蜀绣制作工艺的数字化展示研究 [J]. 美术教育研究 ,2019,(03):42-44.
[7] 李瑞益 , 郭晶 . 非遗蜀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 包装工程 ,2023,44(20):163-172.
[8] 蔡丰明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年版。
[9] 徐静 . 中原地区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活化模式研究 [J]. 包装工程 ,2022,43(14):408-416.
[10] 杨长跃 . 浅谈蜀锦传承与保护 [J]. 四川丝绸 ,2007,(04):47-49.
[11] 武琦 , 卢婷婷 . 巴蜀地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数字化跨媒介传播 [J]. 视听 ,2023,(03):10-13.
[12] 孟庆琳 . 蜀绣制作工艺的数字化展示研究 [J]. 美术教育研究 ,2019,(03):42-44.
作者简介:徐澜芯(1999 -), 女, 汉族,四川内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油画创作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