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低年级“有趣有效”教学方法探索

作者

袁玥

六安市裕安区平桥乡高皇学校 237141

在新课程背景下 ,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成绩 , 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 尤其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 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低年级 “有趣有效”教学方法展开探索。

一、丰富课堂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趣味倾向。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采用问题引导、任务创设、信息技术引入等方式,加强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比如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时,我首先通过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将学生带入庄严壮观的场景中,直接触发了学生对“壮观”的具象化认知。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祖国大好河山景点等素材,结合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图片视频情境体验,以直观手段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雄伟”“遥远”等词语的意境。通过设计课间操律动《我爱北京天安门》,不仅保持了课堂活跃的气氛,还激发学生对天安门的向往热爱之情。再比如教学《端午粽》时,我以“端午粽香探秘”为情境,设计多感官互动课堂。通过“字源故事”解析“端”“粽”等生字,学生化身“小厨师”分组合作“黏土包粽”,在实践中掌握“从外到内”的描写顺序。闭眼轻嗅“清香”、结合生活经验描述“又黏又甜”滋味,将课文语言化为真实体验。学生通过“盼”字动作表演体会外婆辛劳与期待,在朗读中传递亲情。整堂课融合动手实践、生活观察与趣味游戏,让学生在包粽、闻香、说习俗中轻松识字,感悟传统文化魅力。再比如在教学《我的动物朋友》时 , 我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小动物 , 不限制字数 , 不限制表达 , 将自己的动物小朋友以写话的形式介绍给同学们 , 另外 , 不同的季节 ,有不同的风景, 我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观察" 校园一角", 借助身边的景物,按照顺序将自己看到的校园美景记录下来 , 这样真实的表达也正向我们课标中提到的留心周围的事物 , 建立起自己与生活实际的桥梁 , 打开表达的大门, 乐于写话也敢于写话。

二、优化教学设计,深化教学效果

课堂是开展小学语文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优化教学设计,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开展《操场上》一课教学时 ,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生字词 , 同时在识字的过程中可以将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等词语做成 " 字宝宝 ",而后配上相应的图片 , 使得小学生能够在形象的图片中理解字词的含义。而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的 " 小分队 ", 同时每组设置一名裁判 ,引导各组小学生做" 你比划我猜" 的游戏。等学生们逐渐熟悉游戏流程时,教师可以将 " 字宝宝 " 上的图片去掉加大游戏难度 , 继续做 " 你比划我猜" 的游戏 , 以此使得小学生能够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和理解基本汉字的内涵。再比如教学《动物儿童》一课,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启发学生通过“说偏旁法”、“组词法”识记生字。在教学形声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字的偏旁,根据偏旁猜测字义;接着通过折叠“蚂”“蜻”“蝴”三个字的偏旁,让学生直观明了地感受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通过识字大转盘小游戏检测课堂学习情况,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探究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儿歌的句式特点,背诵儿歌,并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小动物,创编动物儿歌。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围绕学生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实际,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培养自己的思辨思维。以教学《荷叶圆圆》为例。在教学开始,我设计了“介绍比赛”的情境,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迁移运用本课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进行排练、上台比赛,跳脱出文本,进入到极具实践性的情境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的特点,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借助形声字”、“加一加”、“联系生活实际”等,旨在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有效记忆生字词。在扩展活动中,我设计了小水珠躺在荷叶上会看到什么?说 " 笑嘻嘻" 式的词语和_说:" 荷叶是我的__。" 等问题,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再比如《坐井观天》一课时,在讲解完课文内容后,我抛出问题“如果你在井里遇到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和小鸟描述井外的世界?”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代入青蛙的视角:一直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四周光滑厚实的墙壁,与脚下浅浅的水洼就构成了它的整个世界,它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从来没有见过花,没有见过草,没有见过大树与潺潺流动的小溪,所以它向小鸟描述的外面的世界一定也是单调、狭隘、暗淡的。这样学生自然也就理解青蛙为何那么坚定自己的看法,甚至认为小鸟是在“说大话”。借助问题“假如你是小鸟,你会怎样劝说青蛙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又让学生站在小鸟的立场去劝说青蛙,体会小鸟的无奈与真诚。再比如教学《树和喜鹊》,我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讲解课文时,提出“树和喜鹊一开始为什么会感到孤单?”“后来它们为什么又不孤单了?”等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同时,利用图片贴纸的形式,将树和喜鹊的变化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在分析课文情感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朋友的感受,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朋友之间相互陪伴的珍贵。

总而言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此背景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立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主动进行教学创新,创设任务驱动,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乔建平 , 高效课堂教学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探讨 [J]. 学周刊,2021(0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