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超现实数字摄影创作思考
张皓云
510107200311150097
一、摄影的诞生与感光材料发展
摄影诞生于 19 世纪。1826 年,法国人尼埃普斯利用涂沥青的锡铅板和绘画暗箱,在圣卢德格拉斯寓所窗外经过 8 小时曝光,拍下世界首张永久影像(图 1),但“沥青成像”法尚不实用。1839 年,达盖尔研制出碘化银感光材料,并在法国科学院公布银版摄影法。1841 年,沃哥兰德推出首台全金属照相机,镜头由皮兹代设计。
1870年代,马多克斯发明溴化银乳剂,提高感光效率,为胶片生产奠基。1914 年,巴纳克设计出首台平视旁轴取景相机,1925 年推出 35mm 规格的莱卡,开启小型相机时代。1888 年,伊斯曼创办柯达,批量生产胶片,使摄影走向自动化并普及。
胶片摄影延续百余年,20 世纪末被数字摄影逐渐取代。数字传感器成为主流,但胶片与数字在部分领域仍共存。21 世纪,摄影设备从旁轴、卡片机到单反、微单及手机相机全面普及,人类进入数字摄影时代。
二、数字摄影的发展与特征
数字摄影的起源可追溯至 20 世纪 60 年代末,贝尔实验室意外发明了“电荷耦合器件”(CCD),为数字摄影奠定基础。1981 年,索尼推出无需胶片的马维卡(Magnetic Video Camera)电子静态相机,被视为现代数码相机的雏形。1991 年,柯达试制成功世界首台数码相机,其外形基于尼康F3 胶片机设计(图)。此后数码相机迅速迭代。
进入21 世纪,智能手机普及,内置相机成为标配,让摄影走向全民化。数字摄影凭借即拍即得、便于编辑与传播、成本低廉等优势,成为主流影像方式。无人机摄影的崛起尤为显著,其高空视角与灵活机动性突破了传统摄影的空间限制,广泛应用于风光、纪实、影视等领域,为影像注入宏观叙事的新维度。
技术上,传感器升级提升了画质与低光性能,计算摄影通过算法实现智能构图与夜景增强,AI 修图与一键风格化降低了创作门槛,推动摄影从专业走向全民。由此,对摄影专业人员的要求也发生变化——除了审美与技术,还需掌握无人机操作、视频剪辑与 AI 应用等复合技能,同时具备从海量影像中提炼独特视角与人文价值的能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数字摄影将拥有更多发展可能。
三、超现实数字摄影与艺术创作
摄影早期缺乏成熟修整手段,为追求理想影像,暗房技术逐渐发展,包括剪裁、叠放合成、底片冲洗控制等。20 世纪 20 年代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推动了前卫风格探索,也促使摄影成为重要创作媒介。美国超现实主义摄影先驱曼·雷创“中途曝光法”“物影照片”等技法,营造梦幻效果,其作品融合具象与抽象,兼具象征与暗示,对现代摄影影响深远。
超现实摄影虽在学界存争议,但不同手法本质上反映了创作者的理解与表达需求,广泛应用于商业、艺术与文化传播。吴冠中曾言:“技法应随感情而走,新的感情需新的技法,技法不择手段。”如曼·雷《玻璃泪珠》以暗室短时曝光营造梦境人像;奥布特里奇 1922 年广告《理念的衣领》以抽象元素强化视觉呈现效果;法国米利《走下楼梯》用闪光频闪捕捉连续动态,启发杜尚创作出油画《走下楼梯的裸女》。
超现实图像手法多样,如乔治 - 比得·威特金《巴黎胸廓公园》以多种拍摄元素组合成奇异画面;中国 WHITE COLLAR 女装广告,摄影师在天山拍摄外景后,再将着衣模特加工置入其内,人景合一呈现壮丽冰雪景象。这类跨越不同边界的创作案例在数字时代由图像处理与特效替代,并因算法升级在速度、精度与创意空间上实现飞跃。正如保罗·斯特兰特所言:“凡能通过机械工具创造性地最大限度控制形态的事物,就是照相机的本质。”
四、数字图像后期与AI 应用
在当代,数字图像后期不仅是技术修饰,更是观念呈现与情感表达的重要环节。它赋予摄影师在构图、色彩、光影上的高度自主性,使影像由记录转化为兼具象征与叙事的视觉语言。相比传统暗房,数字后期突破了物理与时间限制,使用 AI 解构重组,大幅提升了效率,并为超现实视觉提供更广阔的实验空间。
AI 的介入,尤其是深度学习驱动的自动修图、智能抠像与风格迁移,使后期在效率与精度上实现飞跃。AI 可快速生成多种风格方案,为摄影师提供灵感,并在批量处理、画质优化、细节修复等方面节省大量时间。例如,商业广告可在数秒内完成抠图、背景替换与色调统一;新闻纪实中,
AI 可在低光下降噪提清,确保信息准确。
但过度依赖AI 或削弱影像的审美认知与思考深度。摄影与AI 应互补:摄影师确立核心观念与叙事,AI 在技术层面辅助落地。日本艺术家宫原梦画结合人工布景与AI 色彩微调,既保持美学标识,又提升细节处理效率。
2025 年 6 月,北京宋庄艺术区举办“艺术森林·AI 中国艺术展(第1 季)”,涵盖 AI 绘画、摄影 +AI 、AI 短片与动态装置,并以 VR 与互动装置增强沉浸体验(图)。策展人朱学文强调:“AI 只是工具,艺术在于审美和思想。”这些作品虽高度依赖 AI 生成,但真正打动观众的,是能从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藩篱中解脱出来,创造新的影像话语方式。未来,AI技术将深化与人类创作的融合,但思想深度与文化价值依旧依赖原创观念与美学判断。
五、数字图像的审美与视觉创新
摄影已从技术依赖转向创作与受众服务,需求可分三类:1、手机摄影:2024 年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 17.9 亿户,普及率 127.1 部 / 百人。2、相机使用者:2025 年约1.5 亿用户,其中职业摄影师300 万、爱好者1.2 亿;单反与微单持有者超1 亿,家庭相机总量1.2 亿台,活跃设备不足4000 万台。3、专业摄影人员:约300 万人,商业摄影占 40% ,纪实摄影 75 万人,婚礼摄影60 万人,艺术摄影45 万人。
可见深入影像艺术者为少数。胶片时代受技术限制,多停留在记录层面。20 世纪初,摄影成为广告与视觉传播主媒介,1923 年美国广告约70% 采用摄影图片,欧洲也认可其时效与冲击力。
数字摄影已由“记录”转向“创新”,成为新媒体艺术载体。创作需兼顾形式语言与多元文化背景,灵感可来自民俗、流行文化、绘画、文学、电影等,并通过跨界探索形成个性化表达。借鉴优秀作品而非简单复制,方能提升艺术高度。摄影继承绘画与素描的点、线、形状、明暗、色彩、质感、块面、空间和体积等元素,开辟新的视觉表达领域。
在亿级摄影人群中,真正关注审美者仍为少数。技术壁垒降低后,创作者需更多投入审美探索与观念塑造。数字摄影不再只是现实再现,而是在观念驱动下构建新的视觉与艺术语言,其价值越来越取决于作者的美学修养和艺术品位、文化理解与个人叙事能力。
参考文献:
[1][ 法] 安德烈·冈特尔·普瓦尔合著 赵欣、王帅译《世界摄影艺术史》中国摄影出版社
[2][ 美 ] 特里·巴雷特(Terry Barret)著《看照片看什么》何积惠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 张西蒙 编著《广告摄影》互联网 +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精品教材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 知乎 Last Prophet 艺术森林·AI 中国艺术展 | 艺术家是怎么玩 AI的?
张皓云(2003.11),男,汉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在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