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姜立华
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中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变革关键驱动力。本文聚焦数字化教育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环境中应用情况,分析现阶段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包括资源分配不均、教师能力欠缺及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优化数字资源配置及创新数字教学模式两方面对策,旨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构建富有吸引力且高效课堂教学体系,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资源配置
一、数字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实困境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虽已引入众多数字化手段,但整体实施效果尚未达到预期目标,教学实践中仍存诸多困境亟待解决。传统教学资源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区域间、城乡间数字设备配置差异明显,部分农村学校甚至缺乏基础网络设施,无法充分利用在线教育资源;同时,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许多电子课件内容简单复制纸质教材,未能发挥数字媒体优势,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量碎片化信息充斥网络空间,教师筛选优质资源能力欠缺,学生获取信息缺乏必要引导,造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评价体系仍停留于传统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点掌握程度,忽视学生实际行为习惯养成及价值观塑造,难以全面客观评估学生道德法治素养形成情况。
数字化环境下教师角色定位模糊,专业能力建设滞后,构成另一重要瓶颈。调查显示,大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普遍较弱,无法熟练运用各类教学软件,更缺乏数字资源开发能力,难以根据课程需求设计符合学情特点数字化教学内容。许多教师习惯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对教学方法创新意识不足,即使引入数字设备,也仅停留于简单演示层面,未能真正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专业指导,使得数字工具应用流于形式,无法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优化数字资源配置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路径
面对数字资源分配不均衡现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特别关注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每间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校园网络覆盖体系,缩小区域间数字鸿沟。同时构建统一开放教育资源平台,整合各类优质道德与法治学科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使各地教师能便捷获取高质量教学素材。鼓励名师工作室制作微课视频、交互式课件等数字资源,形成资源库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提供个性化资源推送服务,满足不同学习阶段学生需求。建立资源评价反馈机制,邀请专家团队定期审核资源质量,淘汰低质内容,保证资源库持续更新优化。还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资源使用情况进行深入挖掘,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实现教育资源精准配置。同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媒介素养提升,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培养理性思考习惯。学校可以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技术难题,促进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稳步提高。
数字资源优化配置需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心理特点,如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开启初中生活一课教学中,可以构建沉浸式情境体验资源包,包含校园全景导览、学长学姐访谈视频及互动式校规校纪学习单元,让新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感受校园环境,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资源包设计应突出情感激发与价值引领,融入校史校风展示,传递学校精神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增添青春期心理调适指南,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心理变化,促进健康人格形成。教师还应当整合学科特色素材库,提取历届优秀学长学姐成长故事,以生动案例阐释责任意识与时间管理重要性,使抽象价值观念转化为具体行为准则,实现价值内化过程。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数字教学模式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效能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学习与线下互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教师应当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发布预习材料,让学生提前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基本知识点;课堂上则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深化理解关键概念,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与思辨精神。项目式学习模式尤其适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教师应当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工具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自信给人力量一课,创新数字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内在潜能。课程设计中应当采用数字叙事教学法,建立青少年成长故事库,收集各行各业成功人士成长经历,特别关注他们如何通过自信克服困难,实现梦想。
某中学老师在教授自信给人力量一课时,巧妙整合数字技术与心理学原理,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课前,该教师利用班级云空间发起我最自信瞬间主题征集,学生上传照片或短视频,记录个人成功体验;课堂伊始,通过大屏幕展示这些真实案例,以学生自身经历引发情感共鸣。随后,该教师组织“自信密码破解”互动游戏,学生分组使用平板电脑,在虚拟场景中解决一系列挑战任务,每完成一项,系统自动生成积极反馈与激励语,逐步增强学生自信心理建构。课堂中段,引入视频会议系统,邀请职业体育运动员在线分享如何通过心理暗示与积极思维培养比赛自信;学生通过实时互动提问,获得针对性指导。课后,该教师借助智能学习平台,为学生定制21天自信养成计划,设置递进式小目标与每日反思环节,学生通过手机应用记录完成情况并获取即时评价,形成持续性学习闭环。这一教学突破传统纸笔测试局限,建立电子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各阶段作品、反思日记、小组合作表现等多维度信息;引入形成性评价理念,通过数字平台实时记录学生课堂参与度、问题解决能力表现等过程性表现;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学习轨迹进行深度挖掘,发现学习规律并提供个性化指导建议。
结论:数字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既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又蕴含巨大发展潜力。通过优化数字资源配置,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措施,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与实效性。未来教育实践中,应持续探索数字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路径,充分发挥技术赋能作用,同时警惕技术异化风险,坚持育人本质,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为培养德法兼修新时代青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岚. “互联网+”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数字化教学模式构建策略[J]. 文渊(中学版),2023(6):472-474.
[2] 康利,赵学芹. 数字技术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实路径[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4(8):29-32.
[3] 袁波.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智慧课堂的运用[J]. 文渊(中学版),2022(6):457-459. DOI:10.12252/j.issn.2096-627X.2022.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