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保护背景下龙泉印泥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作者

程安云 陈耀东 武静怡 李旭茹 张欣宜

安徽外国语学院 国际经济学院 安徽合肥 231201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文化,乃一国一民族之精神核心。民族强盛,文化亦随之强健。缺乏深厚的文化自信,无以实现文化的繁荣兴旺,也就无从谈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龙泉印泥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它制作技艺繁复,选料精良。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手工艺面临冲击,为保护这一独特技艺,各方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本篇论文通过对龙泉印泥在发展传承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缺乏专业的传承机构和教学培训体系;人们的文化传承观念的不足和后继无人的技艺传承困境。同时也提出了对应的对策建议,比如牵头建立传承机构,调整教育培训体系;创新动态相融合,打破观念与传承壁垒。

二、龙泉印泥文化在发展中的存在问题与影响分析

(一)印泥传承在教学培训方面的不足

1.缺乏专业的传承机构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遇到许多问题,往往需要专业人员和机构教学和培训,带动传统文化的传承。树东提出在我们日常的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常常缺乏专业的传承机构和教育培训体系,在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就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1]。以目前的情形来看,缺少专门的传承机构,这限制了龙泉印泥技艺的学习与普及。

2.教学培训体系不完善

传承非遗文化,当代年轻一代需要接受更系统的专业的学习,学习传统知识,传承非遗技艺。王瑛认为新兴科技的发展、自媒体、新媒体的兴起,外来文化的渗透,让非遗的传承日益艰难,高校作为青年学生的培养基地,如何让非遗文化,非遗传承深入青年大学生的心中是非遗传承的关键[2]。

(二)印泥传承在观念及技艺上的不足

1.文化传承观念的不足

薛宛君提出社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高速普及,娱乐方式的发展多元化,其中,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一知半解,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人寥寥无几。在多重因素下,非遗文化的发展日渐衰微[3]。此外,非遗文化传承观念的不足往往伴随着文化理念的认知粗陋,对非遗文化传承不利,对国家文化发展不利。

2.后继无人的技艺传承困境

文化传承观念的不足这也影响非遗文化技艺传承,导致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技艺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层出不穷。李素洁 提出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传承着老龄化现象加剧,后继无人现象频出[4]。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年轻人面对传统手工艺制作工序复杂,工期长等一系列问题望而却步,加剧了中华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难题。

(三)印泥传承在传播过程中所显现的不足

1.政府未整体规划

规划与资源相辅相成,在印泥传播的过程中,政府对其的资源分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学者刘在军证明:没有政府的影响,这使得传统文化没有系统化的传播体系、在网络上传播产生的效益不佳[5]。由于资源的缺乏,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核心主体缺失,进而无法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2.未处理好“道”“艺”“器”三者关系

从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以稳健且高速的发展,这也使得印泥在网络的传播更便捷、更容易提升关注度。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网络传播的现实问题,那就是“道”“艺”“器”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此类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印泥,各类传统文化传承均有此类问题。贺少雅提出,“道”是理念和目标,是最重要的部分。“艺”是政策、方法和途径,是中介。“器”是活动和物质形态,是最表面的部分[6]。三者相辅相成,使得非遗的传承得以持续发展。在非遗传承的今天,“器”如何让人感受到其背后的人与技艺、价值观与传统文化。“艺”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传播这条途径。“道”如何去实现,也就是如何更好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了网络传播非遗技艺的主要问题。

(四)印泥传承在传承氛围和力度的不足

1.非遗传承的氛围不足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印泥文化的传承氛围日益淡薄,面临失传。王立明提出非遗承载着宝贵的文化基因、民族记忆和历史发展脉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7]。魏琪提出不仅是印泥,以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新城戏为例,其因人才不足,无法支撑起新城戏的传承[8]。刘旭玲针对新疆省举例,多数地州市耦合协调程度还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少部分地州市还处于低度和高度耦合协调发展阶段[9]。由此不难看出,传承氛围已成为部分非遗传承的难点。

2.网络传播途径的力度不足

由于宣传力度不足,未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造成游客对非遗文化了解程度较低。高瑞宏认为文化与旅游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边界逐渐模糊相互交融渗透,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两个产业的优化升级[10]。在传播过程中,新媒体传播方式并不乐观,非遗文化未能很好地走进大众视野,并且存在线上网站及公众号更新慢、内容不够多元化等问题。

三、对于龙泉印泥发展所遇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牵头建立传承机构,调整教育培训体系

1.建立非遗印泥文化传承机构

政府、行业协会或社会组织可以牵头建立专业传承机构,负责特定领域的知识传承和技能培训。这些机构应致力于传承和发展特定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文化,为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服务,可以依托现有的教育资源,如高校、职业院校等,也可以独立设立。在大中小学中开设非遗文化相关课程,课程板块中设立印泥文化,让老师和学生群体弘扬和传承非遗印泥文化,使学校也成为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

2.构建新型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行业需求和学习者特点,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体系。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同时,要明确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确保机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习者。也注意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模式,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在非遗保护背景下,龙泉印泥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历经多维度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也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指引。从研究中我们明晰,龙泉印泥文化在多元的传承主体共同努力下,在社区教育、文化产业融合等方面实现了显著的进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得以在现代社会持续绽放。然而,传承与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全球化浪潮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龙泉印泥文化依旧面临诸多挑战,如年轻一代参与度不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深入等问题亟待解决。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龙泉印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下,龙泉印泥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积极贡献。我们有理由期待,龙泉印泥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坚守,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在世界文化之林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树东.非遗文化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文化学刊,2023,(11):47-50

[2]王瑛.非遗传承的现实困境及创新模式[J].文化产业,2022,(01):64-66.

[3]李素洁.非遗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文化产业,2024,(22):157-159.

[4] 薛苑 君. 非 遗文化 安塞 剪纸 的传承 与发 展研究 [J]. 中华纸业,2024,45(06):95-97.

[5]刘在军,杨翔军.公共管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新视角[J].文化产业,2024,(22):10-12.

作者简介]程安云(2004-),女,安徽安庆人,学生,本科,研究方向为非遗传承与印泥文化。陈耀东(2005-),男,安徽滁州人,学生,本科,研究方向为非遗传承与印泥文化。武静怡(2005-),女,安徽宿州人,学生,本科,研究方向为非遗传承与印泥文化。李旭茹(2004-),女,安徽亳州人,学生,本科,研究方向为非遗传承与印泥文化。张欣宜(2004-),女,安徽淮南人,学生,本科,研究方向为非遗传承与印泥文化

[创新训练项目]2024 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S202413065019)。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4 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AW202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