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隧洞施工关键技术与风险控制研究

作者

佟玉祥

身份证号码:210522198601113811

一、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在防洪、发电、供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隧洞工程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需要穿越复杂的地质区域,如断层破碎带、高地应力区、岩溶发育区等。这些复杂地质条件给隧洞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安全风险,如塌方、涌水、岩爆等。因此,对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隧洞施工关键技术与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隧洞施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难题仍然是行业内关注的焦点。深入研究相关关键技术,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能够提高隧洞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复杂地质条件对水利水电工程隧洞施工的影响

(一)断层破碎带的影响

断层破碎带是隧洞施工中常见的复杂地质条件之一,其内部岩石破碎、结构松散,稳定性极差。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塌方事故,导致施工中断,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同时,断层破碎带往往富含地下水,可能引发涌水现象,进一步加剧施工难度。

(二)高地应力区的影响

在高地应力区,岩石承受着较大的地应力。当隧洞开挖后,原有的应力平衡被打破,可能导致岩石发生变形、破裂,引发岩爆等地质灾害。岩爆会对施工设备和人员造成严重威胁,影响施工进度。

(三)岩溶发育区的影响

岩溶发育区存在大量的溶洞、溶沟等地质构造,这些构造可能导致隧洞施工过程中出现突水、突泥等现象。此外,溶洞的存在还会影响隧洞的结构稳定性,增加支护难度。

三、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隧洞施工关键技术

(一)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超前地质预报是保障隧洞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地质雷达、地震波反射法、红外探测等技术,能够提前探明隧洞前方的地质情况,如断层位置、岩溶发育程度、地下水分布等,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例如,地质雷达可以利用电磁波的反射特性,探测地下介质的分布情况,具有分辨率高、探测速度快等优点;地震波反射法则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质界面的反射信号,推断地下地质构造,适用于探测较深的地质情况。

(二)开挖技术

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开挖技术至关重要。在断层破碎带和岩溶发育区,通常采用浅孔爆破、机械开挖等方式,以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浅孔爆破具有爆破威力小、对围岩影响小等特点,能够有效控制开挖轮廓;机械开挖则具有施工速度快、安全性高、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适用于软弱围岩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开挖施工。在高地应力区,可采用分步开挖法,逐步释放地应力,防止岩爆的发生。分步开挖法将隧洞分为多个部分进行开挖,每一步开挖后及时进行支护,能够有效控制围岩的变形和应力释放。

(三)支护技术

合理的支护技术是保证隧洞围岩稳定的关键。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常用的支护方式有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拱架等,有时还会采用联合支护的方式。喷射混凝土能够快速封闭围岩,防止围岩风化和掉块;锚杆可以将围岩锚固在一起,提高围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钢拱架则能够承受较大的围岩压力,增强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联合支护则结合了多种支护方式的优点,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支护需求。例如,在断层破碎带,采用喷射混凝土 + 锚杆 + 钢拱架的联合支护方式,能够有效抵抗围岩的变形和压力。

(四)排水技术

在富水地质条件下,有效的排水技术是确保隧洞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可采用井点降水、管井降水、排水廊道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井点降水适用于渗透系数较小的土层,通过在隧洞周围设置井点管,利用真空泵将地下水抽出;管井降水则适用于渗透系数较大的岩层和土层,通过设置管井,采用深井泵将地下水排出;排水廊道则是在隧洞内部或周围设置专门的排水通道,将地下水引入排水系统排出。同时,要加强对排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排水效果。

四、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隧洞施工风险控制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控制的第一步。通过对隧洞施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确定风险的类型、来源和影响范围。可采用专家调查法、故障树分析法、德尔菲法等方法进行风险识别。专家调查法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故障树分析法则通过构建故障树,找出导致风险发生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德尔菲法则通过多轮匿名调查,征求专家的意见,逐步达成共识,确定风险因素。

(二)风险评估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为风险控制决策提供依据。风险评估可采用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评估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和判断,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定量评估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例如,采用概率风险评估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从而确定风险的等级。

(三)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承受等。风险规避是指通过改变施工方案、调整施工工艺等方式,避免风险的发生;风险降低是指采取各种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如加强支护、优化开挖方案等;风险转移是指将风险转移给其他方,如购买工程保险、与供应商签订风险分担协议等;风险承受是指在风险无法规避或转移的情况下,接受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并做好应对准备。

(四)风险监控与预警

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与预警体系,对隧洞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发出预警信号。可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如全站仪、水准仪、测斜仪等,对围岩变形、支护结构应力等进行监测。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指标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隧洞施工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断层破碎带、高地应力区、岩溶发育区等带来的安全风险。通过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合理的开挖技术、支护技术和排水技术等关键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隧洞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同时,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措施和风险监控与预警等环节,能够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水利水电工程隧洞施工技术将朝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智能化的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能够更准确地探明地质情况;自动化的开挖和支护设备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信息化的风险监控与预警系统能够更及时地发现和处理风险隐患。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隧洞施工理论的研究,为施工技术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此外,应注重环境保护,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术才,刘斌,张庆松,等。复杂地质条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预警理论及应用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2, 41 (05): 901-920.

[2] 何满潮,郭志飚,孙晓明,等。深部岩爆孕育机制与动态预警技术 [J].岩土力学,2023, 44 (02): 321-332.

[3] 黄宏伟,薛亚东,张东明,等。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灾害超前地质预报与防治技术 [J]. 土木工程学报,2021, 54 (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