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融入无机化学的路径探索
杨红晓
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课程,无机化学不仅承载着传授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使命,更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无机化学中物质结构的严谨性、反应规律的客观性,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家探索元素周期律、合成新物质的艰辛历程,能传递坚持不懈的钻研品质。大一年级学生通过无机化学首次系统接触化学专业知识,此时融入思政元素,能帮助其建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认知,为后续专业学习与人格养成奠定基础,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1]。本文选取无机化学中化学反应动力学部分催化剂的教学内容,重点对该段次中两个思政案例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过程进行介绍。
一 . 介绍合成氨反应催化剂发展历程,说明科学发展规律和特点,化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合成氨反应催化剂发展历程。
(2) 能力目标:使用过渡状态理论解释催化剂作用原理,分析不同催化剂的效用不同的原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素养目标:引导学生体悟并践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
2. 课程思政素材
我国有“雷雨发庄稼”的俗语,讲的是自然固氮的过程,但是固氮效率较低致使粮食的产量较低。合成氨反应是制备化肥的重要反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合成氨反应的反应速率非常低,不能进行工业化生产。为了提高合成氨反应的速度,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发明了锇催化剂,提高了合成氨反应的速率,为合成氨进行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他也由此获得了 1918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几年后德国化学家卡尔·博施以更高效、廉价的铁催化剂替代锇催化剂,真正实现了合成氨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并于 1931 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2]。什么是催化剂,为什么催化剂能够大大提高反应速率,不同催化剂对合成氨反应的影响为什么会不同呢?以问题链为抓手,引出催化剂的定义,以及用过渡状态理论解释不同催化剂降低活化能的幅度不同,进而解释锇催化剂和铁催化剂的效果不同。
3.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以王安石的诗句“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导入本次课,说明自然固氮的过程,但 N2 只能在放电这一苛刻条件下才能转化为能够作为肥料的硝酸盐。这种固氮效率非常低,远远不能满足粮食增产的需求,进而引出合成氨反应。
引出合成氨反应后,介绍哈伯发明的锇催化剂以及博施发明的铁催化剂,尤其是铁催化剂使合成氨真正实现了工业化,说明人们依靠科学力量,打破自然封锁,突破了合成氨反应的限制为人类所用,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的力量。虽然都是催化剂但是锇催化剂和铁催化剂的效力差别很大,为什么?进而引出过渡状态理论,以动画和图表的形式讲解催化剂更改了化学反应历程,不同催化剂产生不同的活性中间体,改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同,致使催化剂的效果不同。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科学的力量,使用过渡状态理论解释催化剂作用原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 介绍催化剂在环保、医药、化工、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讲授化学的重要应用以及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重要成就。
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催化剂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科学思维范式,深化创新意识养成,提升创新能力。
(3) 素养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并努力养成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攻坚克难的意志与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
2. 课程思政素材
人体中含有多种催化剂,我们熟知的生物酶就是高效催化剂,人体内拥有高达3000 多种酶。米饭越嚼越香就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使之产生麦芽糖,如果没有酶,人们想要消化一顿饭,需要50 年左右。我国人民具有无穷的智慧,很早便能利用生物酶为人类服务,利用生物酶酵母菌的催化作用酿酒、酱油、食醋等。纳米酶是人类研制的类生物酶催化剂,既具有生物酶的活性,又具有稳定的催化活性。值得一提的是,纳米酶是我国科学家阎锡蕴院士发现、命名并发扬的。环境保护和化工领域中也有很多催化剂的应用,化学工业中 90% 的化学反应离不开催化剂,没有催化剂就没有现代化学工业!
3.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以图片、动画和数据的形式介绍催化剂在自然界、医疗和工业各个领域的应用。介绍生物酶在人体中的分步以及古代人民对生物酶的利用。虽然生物酶催化活性很高,但是对外界条件的要求也很严格,其活性受温度、pH 等影响较大,很容易失活,所以人们想开发一些既具有生物酶的活性,又能保持活性稳定的材料。纳米酶就是这样的催化剂,2007 年阎锡蕴院士课题组发现 Fe3O4 纳米材料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而开创了纳米酶研究领域,并将其应用在生物、医疗、材料等领域[3]。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可以骄傲的说,纳米酶领域是中国原创,领跑全球的。
环境保护和化工行业中也有催化剂的身影,汽车尾气处理装置中的 Pt-Rh-Pd 三效催化剂能够将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转化为无毒的 CO2 和 N2∘ 碳中和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内容为人工碳转化,指利用化学或生物手段将CO2 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或燃料。化学手段主要是热催化或者电催化的形式将CO2 转化合成甲醇、CO 或轻烃等产品 [4]。该研究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催化剂的开发,也成了当今研究热点。总的来说,催化剂在环保、医药、化工、能源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大家体会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尽管我国科研事业起步相对滞后,但在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持续攻坚下,如今高新技术已深深镌刻上中国印记。这一发展成果启示我们,应激励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筑牢科技强国的信念根基,以实际行动为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添砖加瓦。
结语
催化剂为无机化学课程中化学反应动力学的重要教学内容,笔者通过系统梳理、拓展与整合该部分知识体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持续丰富课程的育人内涵。结合教学内容特性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以催化剂相关专业知识为依托,将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渗透。该教学设计不仅助力学生构建对化学专业的全面认知,有效激发其专业认同感;更通过将科技前沿动态引入本科教学场景,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育科学素养;同时厚植爱国情怀,强化学生以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帮助其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顾云兰 .“无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J]. 化工时刊 , 2023, 37(02): 77-80.
[2] 刘晓瑭, 余林梁, 陈洁. 基于OBE 理论构建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及教学实践 [J]. 化学教育 ( 中英文 ), 2023, 44(06): 17-23.
[3] Lizeng Gao, Jie Zhuang, Leng Nie, Xiyun Yan, et. al. Intrinsic peroxidaselike activity of ferromagnetic nanoparticles[J].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7, 2: 577- 583.
[4] 董永利 , 宋微娜 , 魏立国 , 等 . 无机化学“炭碳双建”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 [J]. 化工高等教育 , 2025, 42(03): 120-124.
【基金项目】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JZ2208、JZ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