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育APP 提升小学课堂互动性的策略探究
涂秋婷
南安市紫封小学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教育 APP 正逐步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环境,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前所未有变革,作为辅助工具教育 APP 通过多元化功能设计,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创设生动互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然而如何有效利用教育 APP 提升小学课堂互动性,仍然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问题。探究期望能够通过深入分析教育 APP应用现状探索影响互动性关键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实施策略,为小学教师合理运用教育APP 创设高效互动课堂提供参考。
一、教育APP 在小学课堂互动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小学教育领域中教育 APP 应用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其功能形式涵盖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多个方面,主流教育 APP 如学习强国青少版、作业帮、小猿搜题等产品凭借其生动界面与交互设计,逐渐获得师生认可,应用场景已从单一课后辅导扩展至课前预习、课堂活动、课后巩固全流程。课堂互动方式也从传统师生问答模式拓展为实时答题、小组协作等多元形态,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然而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包括教师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仍停留于基础功能使用阶段未能深入挖掘 APP 互动潜力,硬件设施支持不足,部分学校网络覆盖范围有限设备配置落后,影响APP 正常运行。
这些问题制约着教育 APP 在提升课堂互动性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亟需教师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途径,从教育主管部门视角看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育 APP 应用指导框架推动区域间资源均衡配置,从学校管理层面看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创设有利于教育 APP 应用环境,组织教师培训提升教学应用水平。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看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主动学习 APP 操作技能,入探究教学设计与 APP 功能融合策略,引导学生规范使用行为。从技术开发视角看 APP 研发应更加注重教育性与互动性平衡,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与课程标准,提供符合教学实际需求功能模块。
二、教育APP 提升小学课堂互动性的关键因素
教师适应能力构成影响教育 APP 提升课堂互动性首要因素,具体表现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态度两个维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决定APP 使用效果,素养水平高教师能够灵活运用 APP 各项功能创设丰富互动情境,而教师应用态度决定投入程度,积极态度促使教师主动学习探索,消极态度则可能导致敷衍应付。学生参与度成为另一关键变量,主要受学习兴趣与自主能力影响,APP 界面设计风格、交互方式等元素直接影响学生兴趣,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则影响其参与互动深度与广度,缺乏自主性学生可能停留于浅层互动难以实现深度参与。教学设计水平对 APP 互动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合理教学设计能使 APP 有机融入教学流程,实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目标。优质教学设计应考虑教学目标、内容特点等因素,选择恰当 APP 功能设计有梯度互动任务,创设具有挑战性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几何世界APP 展开互动教学,充分体现上述关键因素综合作用。课前教师精心设计虚拟探究任务,引导学生通过 APP 收集生活中各种长方体实例,激发学习兴趣,课中教师先让学生利用 APP 三维建模功能构建长方体模型,学生自主调整长宽高参数直观感受长方体特征。随后组织找规律活动,学生通过 APP 截面展示功能探究长方体展开图各种可能情况,记录发现规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展开图折叠成长方体条件启发思维发展。接着设计建筑师环节,学生运用 APP 协作功能小组合作设计简易建筑物,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后教师布置基于 APP 情境化任务,学生需测量家中物品尺寸利用 APP 计算表面积与体积,将知识延伸至生活情境。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育APP 优化小学课堂互动的实施策略
构建融合性教学模式是优化 APP 课堂应用首要策略,教师应摒弃技术崇拜或技术排斥偏见立足课程目标与学科特点,合理确定 APP 应用环节与方式。可以采用引入—体验—内化—拓展教学模式,引入阶段利用APP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体验阶段通过 APP 引导探究活动促进主动思考,内化阶段借助 APP 巩固新知形成认知结构,拓展阶段依托 APP 延伸学习实现知识迁移。深化个性化学习体验则是另一重要策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 APP 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了解每位学生学习状态与进度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学习能力强学生设置挑战性任务,激发创新思维,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则提供基础性练习,夯实知识基础。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也是提升互动质量关键,APP 即时反馈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应设计多元评价维度,关注学生思维过程与情感态度而非仅关注答案正确与否。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章圆教学中,一位教师通过巧妙运用 APP创新课堂互动模式,取得显著效果。课堂伊始教师利用 APP 呈现各种圆形物体三维模型,学生任意旋转观察引发对圆概念本质思考,随后进入圆周率探秘环节,学生通过 APP 测量工具测量不同圆形物体周长与直径,将测量结果输入 APP 进行比值计算亲身经历圆周率发现过程。紧接着开展圆形变变变活动,学生借助 APP 图形变换功能探究圆与其他图形转化关系,直观感受圆面积计算原理,教师又设计智慧建筑师任务,学生分组利用 APP 协作绘图功能设计包含圆元素建筑方案,应用圆周长与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最后教师组织圆形艺术家展示环节,学生运用 APP创作工具创作基于圆形美学作品,拓展数学与艺术跨学科思维。整个教学过程中 APP 不仅作为展示工具更成为学生探究核心载体,教师精心设计层层递进互动任务,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思考,实现概念形成、性质探究、公式推导、应用拓展一体化学习体验。
结论:探究通过分析教育APP 在小学课堂互动中应用现状,探究影响互动性关键因素提出系统性实施策略,期望能够为小学教师提供实践指导。教育 APP 作为辅助工具能够有效突破传统课堂限制,创设丰富互动情境,但其效果发挥依赖于多重因素协同作用。未来教育 APP 应用应更加注重教学目标导向,避免技术主导倾向,更加强调师生角色转变促进自主合作学习,更加关注全面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袁小婷 . 浅议利用 App 软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J].考试周刊 , 2021, 000(094):61-63.
[2] 陆伟星 . 教育类 App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1.DOI:10.3969/j.issn.1002-3275.2021.06.022.
[3] 白云鹏. 教育APP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策略研究[C]// 广东教育学会2025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