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航道疏浚工程的造价优化与成本控制措施
谢建
常德航道事务中心 415000
引言
当前,港口航道疏浚工程面临“地质条件复杂(如淤泥质土、风化岩层)、施工环境恶劣(如台风、潮汐影响)、技术要求高(如航道边坡坡度控制、泥沙处置合规性)”等挑战,传统造价管控模式难以应对动态变化的工程需求。因此,系统研究造价优化与成本控制措施,对降低工程投资、保障项目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造价关键影响因素
1.1 地质条件与勘察精度
地质条件是决定疏浚工程造价的核心因素:一是土质类型差异,淤泥质土开挖单价约 15-25 元 /m3 ,而岩石层开挖单价达 80-120 元 /m3 ,价差超 5 倍;二是地质勘察精度不足,若未探明水下暗礁、溶洞等特殊地质,会导致施工中临时调整方案,增加额外成本。某内河航道疏浚工程因勘察未发现水下岩石层,使用绞吸式挖泥船(适用于软土)开挖时设备损耗严重,不得不更换抓斗式挖泥船,额外增加设备租赁与工期成本1.8 亿元。
1.2 施工方案合理性
施工方案直接影响造价与效率:一是开挖方式选择,如航道拓宽工程采用“分区分段开挖”可减少对通航的影响,但会增加设备调遣次数,若方案未优化,调遣费用可能增加 10%-15% ;二是泥沙处置方式,外抛泥沙需支付弃土区费用(约 5-10 元 /m3 ),而吹填造地可实现资源再利用,但需额外投入吹填设备费用,方案选择需结合项目实际权衡成本;三是工期安排,压缩工期会导致设备投入增加(如增加挖泥船数量),工期每缩短 10% ,成本可能上升 8%-12% 。
1.3 设备选型与使用效率
疏浚设备选型需与工程工况匹配:一是挖泥船类型,绞吸式挖泥船适用于软土、近距离输送( ⩽2km ),抓斗式挖泥船适用于硬土、岩石层,耙吸式挖泥船适用于远海、大范围疏浚,选型不当会导致效率下降 30% 以上;二是设备效率,老旧挖泥船(使用超 15 年)的开挖效率比新型设备低 20%-25% ,且燃料消耗增加 15%-20% ;三是设备协同性,若挖泥船与泥驳数量不匹配(如 1 艘挖泥船配 3 艘泥驳最优,实际配 2 艘),会导致挖泥船等待时间增加,日均作业时间从 18 小时降至 14 小时,效率显著降低。
1.4 市场与政策因素
外部环境对造价影响显著:一是燃料价格波动,柴油价格每上涨 100元 / 吨,挖泥船单机日均成本增加 2000-3000 元,某疏浚工程施工期间柴油价格上涨300 元/ 吨,导致总成本增加0.6 亿元;二是环保政策收紧,如要求疏浚泥沙无害化处理,会增加处理成本(约 5-8 元 /m3 );三是人工成本上升,疏浚工程船员月薪从 2020 年的 8000 元升至 2024 年的 1.2万元,人工成本占比从 8% 升至 12% 。
2 造价优化与成本控制措施
2.1 设计阶段:精准勘察与方案优化
(1)提升前期勘察精度。采用“三维地质勘察 + 动态监测”技术,提高地质数据可靠性: ① 扩大勘察范围,确保覆盖航道全断面及两侧各50m 区域; ② 增加取样频次,每 500m 布设 1 个勘察点,硬岩区域加密至200m ; ③ 引入水下地质雷达、声呐探测技术,精准识别孤石、岩层分布,避免后期施工突发风险。(2)优化疏浚施工方案。以“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细化方案设计: ① 挖泥船选型优化,采用“地质- 设备匹配模型”,如淤泥质航道选用绞吸式挖泥船(作业效率 2000m3/h ),硬岩航道选用斗轮式挖泥船(破岩能力强); ② 运泥路线动态规划,利用GIS 系统实时更新水文、通航信息,规避拥堵航线,如某工程通过优化路线,将运泥距离缩短 15% ,日均节省燃油费 3 万元; ③ 泥沙资源化利用,对符合质量要求的疏浚泥沙,用于港口后方陆域吹填造地,如某项目利用 200万 m3 疏浚泥沙吹填,减少弃泥费 800 万元,同时节省造地填土成本 1200万元。
2.2 施工阶段:资源管控与过程优化
(1)设备集约化管理。构建“设备全周期管控体系”,提升使用效率:① 设备租赁市场化,通过招标选择性价比高的租赁商,同时签订“闲置转租条款”,如停工时将泥驳船转租给其他项目,降低闲置损失; ② 维护计划精细化,制定设备维护台账,如绞吸式挖泥船每月检修绞刀、每季度保养泥浆泵,将设备故障率从 15% 降至 5% ; ③ 操作人员专业化,开展岗前培训与实操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如某项目通过培训,使船员挖泥精度偏差控制在 ±0.3m 内,减少二次返工成本。(2)施工过程动态监控。
利用智能化技术实时管控施工成本: ① 引入“疏浚工程量实时监测系统”,通过 GPS 定位、超声波测深仪,实时计算挖泥量、运泥量,避免超挖超运; ② 建立成本预警机制,设定造价超支预警线(如 5% ),当某分项工程成本超限时,及时分析原因并调整方案; ③ 优化施工时序,避开台风、汛期等恶劣天气,如某项目通过气象预警,提前调整施工计划,减少停工损失 150 万元。
2.3 合同与管理阶段:风险防控与结算优化
(1)完善合同风险条款。制定“权责清晰、风险共担”的合同条款:① 明确地质变化调价机制,如实际土方量与设计值偏差超 10% 时,按实际工程量结算; ② 约定不可抗力补偿方式,如台风导致停工时,工期顺延且甲方承担设备闲置费的 50% ; ③ 细化计量标准,明确“超挖量”界定(如航道设计水深超挖不超过 0.3m ),避免结算争议。(2)加强结算审核管控。采用“三级审核制度”确保结算准确: ① 施工方自审,核对工程量与费用计算; ② 监理方复审,验证施工记录与结算数据一致性; ③ 第三方审计,重点核查隐蔽工程、变更签证费用,如某项目通过审计,核减不合理费用800 万元,核减率达 6.5% 。
2.4 竣工阶段:结算审核与复盘
(1)竣工结算审核。严格审核竣工结算,避免超付:一是工程量审核,对比实际开挖量与设计量,核减超挖、虚增的工程量(某工程核减虚增工程量3 万 m3 ,节约成本0.15 亿元);二是费用审核,审核各项费用(如设备租赁、人工费用)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核减不合理费用(如超期租赁费用);三是争议解决,对结算中的争议(如地质变化导致的费用增加),依据合同与现场签证协商解决,避免诉讼成本。(2)成本复盘。项目竣工后开展成本复盘:一是对比实际成本与概算、预算,分析偏差原因(如概算偏低、施工浪费);二是总结成本控制经验(如设备优化组合、泥沙利用),形成案例库;三是建立成本控制指标体系(如单位土方开挖成本、设备单位时间效率),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
结语
港口航道疏浚工程造价以疏浚土方工程费为主( 60%~70% ),造价超支主要源于前期勘察精度不足、施工方案不合理、设备管理低效与合同风险管控缺失。从设计、施工、合同管理维度提出的优化措施,可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智能化技术(如三维勘察、实时监测)与集约化管理(如设备转租、泥沙资源化)是造价控制的核心手段。
参考文献
[1] 骆育敏 , 徐宁 , 梁明易 , 等 . 珠江三角洲陈村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J]. 重庆环境科学 ,2003(11):132-133.
[2] 王荣华 , 刘济乐 , 钟广达 , 等 . 弯曲河段支流汇入影响的航道与锚地通航水流条件优化研究 [J]. 西部交通科技 ,2023(12):22-24.
[3] 廖小平 , 杨伟震 . 福建山区高速公路边坡工程与锚固技术 [J]. 公路 ,2005(08):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