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和谐话语视角下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

王云彤 周衍

身份证号码:211221200602128220 分号 身份证号码:211004198404011825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纵深推进,文化传播与跨文明对话已进入更为复杂的互动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承载特定族群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其对外传播的有效性不仅关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更涉及文明互鉴中话语权的构建与文化认同的培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智慧与精神密码,在“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如何突破语言壁垒与文化隔阂,实现其本真性与传播性的动态平衡,已成为学界与实践领域亟待回应的核心命题。鞍山作为辽宁东部重要的文化枢纽,孕育了海城高跷、岫岩皮影戏、鞍山评书、岫岩玉雕等一批兼具地域特色与民族共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项目既镌刻着辽河流域的民俗记忆,又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精工细作”的精神特质,其外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生态系统的跨语境移植。

和谐话语分析(HDA)理论以其“建设性话语实践”的核心取向,为破解非遗外宣翻译中的“本真性与传播性悖论”提供了系统性框架:该理论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哲学的交叉视角,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融入话语分析,强调在跨文化传播中构建“主体间性”的和谐场域 -- 既反对将源语文化绝对化的“文化本位主义”,也抵制为迎合目的语受众而导致的“文化简化主义”,而是通过“话语调适”、“功能适配”等机制实现不同文化系统的共生共存。相较于西方生态话语分析(EDA)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批判性强调,和谐话语分析更注重挖掘“人 - 文化 - 环境”互动中的建设性潜能,这一特质使其能够精准回应鞍山非遗外宣翻译的现实需求:一方面,需通过“文化本真性留存”机制守护海城高跷的动作符号、岫岩皮影戏的叙事逻辑等核心文化基因;另一方面,需借助“跨文化认知适配”策略将鞍山评书的方言表达、岫岩玉雕的象征寓意转化为国际受众可理解的话语形式。

基于此,本研究以和谐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石,结合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原则,聚焦鞍山非遗外宣翻译中的现实困境——如文化专有项的误译、功能意义的错位、受众认知的断裂等,通过构建“文化还原 - 功能对等 - 交际互动”的分层策略体系,探索既能彰显鞍山非遗文化独特性,又能促进国际受众深度认同的翻译路径。这一研究不仅可为鞍山非遗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实操性方案,助力地方文旅产业的品质升级,更试图丰富和谐话语分析在应用领域的实践样态,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参考范式。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鞍山作为辽宁重要的文化城市,用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如海城高跷、岫岩皮影戏、鞍山评书、岫岩玉雕等。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地方历史记忆和民俗智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如何准确有效的将这些非遗项目翻译成外语,使其即保持文化独特性,又易于国际受众理解和接受,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文化还原策略:作为和谐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致力于实现“文化本真性留存”与跨文化认知和谐衔接的核心翻译路径,此策略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系统性回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生文化根源与历史脉络,在源语文化特质与目的语受众认知体系之间构建具有生态适配性的阐释桥梁;以“海城高跷”的外宣翻译实践为例,采用“Haicheng Gaoqiao”的音译形式以保留其作为地域文化符号的独特性,同时辅以详尽的注释性文本—— *A traditional stilt walking performance originating fromHaicheng,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It has a long-standing history, deeply rooted in the localtraditions, and is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at reflect the unique lifestyle and values ofthe region”——这种翻译范式既有效规避了文化信息在跨语际转换中的结构性损耗,又通过语境要素的补充性呈现,完整构建了契合生态话语分析“系统完整性”原则的意义网络,使国外受众得以全面认知该艺术形式的起源地特征、深厚历史积淀及其所承载的独特地域文化内涵与价值体系;同理,将“岫岩皮影戏”音译为“Xiuyan Piyingxi”后附加的说明性文本——“A distinct form of shadow puppetry thatthrives in Xiuyan, Liaoning. It is characterized by exquisitely hand-crafted leather puppets,accompanied by vivid storytelling. This art form is deeply ingrained in the local folk culture,serving as a vital carrier of local history and traditions” —则通过“文化语境延伸”的话语策略,使译文成为连接本土文化生态系统与国际受众认知域的功能性纽带,深刻彰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区域文化生态系统核心构成要素的本质属性。

2.2 功能对等策略:该策略深刻呼应和谐话语分析理论中“功能适配”的核心原则,其理论逻辑在于通过针对性的话语重构机制,实现源语文化符号与目的语表达体系在文化功能与语言功能层面的动态平衡,进而有效消解生态话语分析所重点警示的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系统冲突”;以海城高跷表演中“旱地拔葱”这一极具文化特异性的动作术语为例,若采取字面直译的“Pulling green onions from dry land”,必然导致目的语受众认知体系的断裂性理解,显著违背生态话语分析所强调的“系统协调性”原则;而通过“意象转换”策略将其创造性意译为“A sudden and agileupward leap, reminiscent of a spring onion shooting up vigorously from the ground”,则在保留动作核心功能与文化隐喻内涵的基础上,实现了跨文化语义的精准传递,使外国读者能够直观把握该动作所蕴含的敏捷性与力度感等表演特质;再就岫岩皮影戏中“老生”这一角色称谓的翻译而言,简单直译为“old student”将造成角色功能的根本性误读,显然不符合“功能对等”的基本要求;而译为“An elderly male character,typically embodying wisdom and authority within the stories. He often plays crucial roles inadvancing the plot and representing moral values”则通过对角色在叙事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与文化意涵的系统性阐释,实现了文化角色功能在跨语际传播中的“生态适配”,确保国外观众能够准确把握其在剧情推进中的结构性作用与价值表征意义。

2.3 交际互动策略:此策略以和谐话语分析理论中“互动共生”的核心理念为深层指导,其方法论特征体现为通过话语形式的情境化调适,构建具有包容性的跨文化交际和谐场域,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生态话语分析所强调的“系统开放性”特征;在鞍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实践中,针对海城高跷与岫岩皮影戏的宣传资料翻译,采用口语化、邀请式的表达策略构建“对话性话语”——如“Come andimmerse yourself in the captivating world of Haicheng Gaoqiao and Xiuyan Piyingxi! Thesearen’t just ordinary performances; they are windows through which you can peek into therich tapestry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这种话语形式有效打破了传统外宣文本单向传播的结构性隔阂,通过情感共鸣机制激发国外读者的主动参与意愿,从而促进文化生态系统的双向互动与能量交换;在相关表演解说词的翻译过程中,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等变量动态调整语言风格,并适时增添解释性或引导性语句,这一操作逻辑可界定为“受众导向的话语调适”,其本质是在尊重目的语文化认知习惯的前提下,保持源语文化的独特性,最终在文化差异中寻求意义共生的平衡点,助力国外观众深度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场域并实现认知层面的有效参与。通过以上翻译策略的应用,能够在和谐话语视角下,实现鞍山评书和岫岩玉雕名称的准确翻译,促进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三、应用价值与推广计划

3.1 社会价值层面,以和谐话语分析为指导的非遗外宣翻译策略,通过‘文化本真性留存’与‘跨文化话语调适’的有机结合,既能避免非遗文化在翻译中被简化或误读,又能使国际受众准确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推动鞍山非遗文化成为文旅产业的核心吸引力,助力鞍山文旅产业向国际化转型,同时增强本土文化认同与国际文化影响力的双向提升。

3.2在应用场景中,该策略可为地方政府文旅部门外宣资料翻译提供‘话语适配范本——例如在旅游手册、宣传片脚本中,通过‘功能对等’策略处理方言词汇与文化符号,确保文本既符合外语表达习惯,又保留鞍山非遗的地域特色;同时,可为非遗传承人国际交流培训提供‘跨文化话语沟通’工具,如编制《非遗术语跨文化对照表》,帮助传承人在国际展演、访谈中精准传递文化内涵,减少因语言差异导致的误解与冲突。

3.3 推广计划方面,可以构建“非遗翻译话语共享库”:联合鞍山市文化馆、高校翻译团队及非遗传承人,搭建线上共享平台。将海城高跷的“动作术语译法”、岫岩皮影戏的“角色文化注释”等基于和谐话语分析的翻译成果分类入库,标注“文化冲突点”“受众适配建议”等标签,供文旅从业者、翻译者实时调取参考,形成动态更新的“话语数据库”,解决翻译碎片化问题。

打造“双语境体验剧场”:在鞍山非遗展示馆设置沉浸式体验空间,采用“双语平行叙事”模式。例如,海城高跷表演时,现场屏幕同步呈现基于“功能对等”策略翻译的解说(如“旱地拔葱”旁标注动作意象的英文类比),同时通过 AR 技术叠加“文化语境弹窗”,扫描表演场景即可看到该动作与西方街头艺术的“和谐对比”图解,让国际受众在“对比 - 理解”中感受文化共生。

发起“非遗话语共创计划”:面向国际社交媒体(如 YouTube、Instagram)招募多语种志愿者,以“和谐话语互动性”为原则,共同改编鞍山评书脚本。例如,选取《杨家将》片段,邀请外国网友参与“角色台词本地化润色”,在保留“忠勇”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融入目标语文化中类似的英雄叙事元素,形成“跨文化合创版本”,通过UGC 传播扩大影响力。

建立“翻译效果反馈闭环”:在推广资料中嵌入“话语感知问卷”(如询问外国游客对“岫岩玉雕如意”翻译的理解度),结合和谐话语分析中的“冲突监测指标”(如文化术语误读率),定期优化翻译策略。例如,若发现“龙凤呈祥”的直译引发宗教文化误解,则启用“文化类比法”补充解释,实现“翻译 - 反馈 - 调适”的动态和谐。

参考文献:

[1] 周丹丹 . 评价理论视角下《关雎》及其英译本的生态和谐话语分析 [J].锦 州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24,22(06):108-112.DOI:10.13847/j.cnki.lnmu(sse).2024.06.016.

[2] 赵 蕊 华 , 黄 国 文 . 和 谐 话 语 分 析 框 架 及 其 应 用 [J]. 外 语 教 学 与 研究 ,2021,53(01):42-53+159-160.DOI:10.19923/j.cnki.fltr.2021.01.004.

[3] 黄国文 . 从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到和谐话语分析 [J]. 中国外语 ,2018,15(04):39-46.DOI:10.13564/j.cnki.issn.1672-9382.2018.04.006.

[4] 赵蕊华 , 黄国文 . 生态语言学研究与和谐话语分析——黄国文教授访谈录 [J].当代外语研究 ,2017,(04):15-18+25.

[5] 黄国文 , 赵蕊华 . 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 [J]. 现代外语 ,2017,40(05):585-596+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