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美韵掘
苏娜
汉中市南郑区牟家坝镇中心小学
引言: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承载着美育功能,随着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地位日益凸显。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审美感知能力形成关键期,通过语文教学挖掘美育元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探究立足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实际,探讨从教材文本、课堂活动及课外资源三个维度挖掘美育元素路径,期望能够构建系统美育体系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与文化认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挖掘教材文本中美育元素,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教材作为美育实施重要载体蕴含丰富美育资源,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中优秀文学作品集中体现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多重审美价值,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作品语言文字表达艺术,欣赏优美意境体悟作者情感。教师应当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节奏韵律美,通过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通过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美,还应重视文本隐含人物品格美,引导学生从人物言行中感受人格魅力培养高尚情操。
文学作品审美价值需要通过有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体验,采用细读精读法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情感,感受语言表达艺术,运用比较阅读法将不同作家描写相同题材作品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理解,如比较冰心与朱自清散文风格区别。运用情境体验法创设与文本情境相符氛围,帮助学生沉浸式体验,运用创造性转化法鼓励学生进行改写、续写等创造性活动,将感受到美转化为创造美能力。通过系统引导学生感受、鉴赏、内化文本美育元素,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奠定审美素养基础,让学生成为美感体验者、美文鉴赏者及美文创作者。
二、融入课堂活动中美育元素,激发学生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应精心设计多元美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文学艺术魅力,激发内心情感共鸣,此类活动应突破传统单一知识传授模式,转向情境创设与体验式学习让学生成为美感体验主体。课堂美育活动设计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形式多样性与内容丰富性包括朗读表演、角色扮演等。朗读活动通过声情结合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语言韵律美,角色扮演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心理情感,创意写作促使学生将内心情感转化为文学表达,辩论讨论则培养学生理性思考与表达能力,这些活动形式相互融合补充形成立体化美育活动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定位,从知识传授者变为美育活动引导者与组织者,创设平等开放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全体参与。教师言行举止也应体现美感,通过示范引领影响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育熏陶。
以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田忌赛马》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一系列富含美育元素课堂活动,激发学生情感表达,先引导学生欣赏兵法典籍中智谋故事美学价值感受中华传统智慧魅力。通过分角色朗读比赛,生扮演齐威王、田忌、孙膑等角色,用不同语气语调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体会文章对话艺术,接着组织情境剧表演将赛马场景生动呈现,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文中未直接描写心理活动。设计智慧辩论会,以田忌用孙膑计谋赢得比赛是否光彩为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体会文本蕴含哲理,组织妙计设计师活动,请学生设想若自己是孙膑还会提出何种计谋帮助田忌,培养创造性思维与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观赏《田忌赛马》动画片段,比较文本与影视作品表现手法差异拓展审美视野,最后进行智谋故事会,鼓励学生收集分享中外名人智谋故事感受智慧美学价值。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延伸课外资源中美育元素,提升学生文化认同能力
课外资源为语文美育提供广阔空间,突破教材局限拓展学生美育视野,教师应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自然环境等各类资源,构建立体化美育体系。一方面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如民间文学、地方戏曲等,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平台推荐优质网络文学作品、艺术鉴赏网站等,突破时空限制。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接受文化熏陶,邀请作家、艺术家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创作经验,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如名家散文欣赏古诗词之美等,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举办读书节、诗歌节等营造浓厚文学氛围。这些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与责任感,同时培养开放包容文化态度,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实现从美感体验到文化认同升华。
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少年闰土》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一系列课外延伸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鲁迅笔下乡土美学与人文关怀。组织走进鲁迅故里虚拟参观活动,通过数字资源让学生云游绍兴鲁迅故居,感受鲁迅生活环境与创作背景,开展寻找身边闰土社区调查鼓励学生采访社区中来自农村打工人员或老一辈人关于童年农村生活回忆,对比现代乡村变迁。举办鲁迅文学经典阅读分享会引导学生阅读《故乡》《社戏》等作品,感受鲁迅文学风格与人文精神,组织绘制闰土世界创作活动,请学生根据文本描写绘制闰土生活场景如打猹、捕鸟等情景,通过视觉艺术表达对文本理解。创设文学与影视艺术比较欣赏活动,观看《故乡》影视作品比较文学与影视表达差异,开展写给闰土一封信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现代少年身份与闰土对话,表达对乡村文化认同与时代变迁感悟。通过这些多元课外活动,学生不仅理解文本内容更深刻感受鲁迅笔下乡土文化魅力与人文关怀,形成对中国乡土文学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实现从文学欣赏到文化认同升华。
结论: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美育元素挖掘需要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美育体系,从教材文本中挖掘语言美、意境美等元素,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课堂多样化美育活动激发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延伸课外美育资源提升学生文化认同能力。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系促进形成完整美育链条,教师应树立全面美育观念,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最终实现审美素养提升与人格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依娜 . 浅谈小学语文中美育元素教学策略[J]. 2023.
[2] 樊琴芳 . 小学语文教学巧妙渗透美育的方法探析 [J]. 课堂内外 ( 初中版 ), 2025(8):62-64.
[3] 张立影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困境与策略研究 [J]. 花溪 : 文艺教育 , 2020, 000(005):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