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永嘉昆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活化路径研究
宋奕萱
温州大学 浙江 温州 325035
一:永嘉昆曲现状概述
永嘉昆曲,又名“永嘉杂剧”,是昆剧的一个支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昆剧大家庭中独树一帜。它是继承了南戏的艺术特色并结合地方戏曲剧种优点而形成的一个珍稀剧种,由于长期扎根民间,永昆具有较强的平民气质,其表演质朴粗犷,行腔明快流畅,至今仍保留有南戏声腔的遗韵,是戏曲史上的宝贵遗产,也在 2006 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剧目有《张协状元》《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而永嘉昆曲作为古老的非遗戏曲剧种,在当代面临着许多困境。一方面,剧种本体遭遇艺术特质流失、保护机制碎片化、创新动能不足等普遍性非遗困境;另一方面,在市场维度又面临受众断层、传播渠道萎缩等现实危机。2024 年7 月1 日起,《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以立法破题,助力永嘉昆曲焕发活力。但非遗活态传承需构建多维保障体系,在强化立法保障的同时,教育场域的深度介入也尤为关键。
二:永嘉昆曲艺术特征
1. 粗犷质朴的表演风格
永嘉昆曲延续昆剧“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特征,在民间演出的背景下,表演风格相较于苏昆、浙昆更为朴素、粗犷,具有强烈的生活化特点。演员在乡村庙会、民间祠堂的戏台上表演,形式简洁,不拘繁复程式,更注重与观众的情感沟通。
2、明快流畅融入方言的声腔音乐
永嘉昆曲采用“腔”与“九搭头曲牌”等独特的声腔系统,演唱风格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吐字清晰。唱腔中融入大量方言,更具地方认同感与亲切感,也成为永昆区别于其他昆曲流派的重要标识。曲调富有张力,常以对比强烈的节奏与转腔表达情绪张弛与情节推进,形成了一种富于民间色彩的音乐语言。
3、富有象征性和实用性的视觉语言
永昆舞台上的服饰、脸谱和道具继承了昆曲的视觉传统,同时融入地方特色。服饰方面,角色造型既保留昆剧“四生四旦四净”的行当服饰规范,又比其他流派更加简洁明快,更偏重实用性和情境表达。色彩搭配也更为直白,强化人物性格,例如忠义者着红袍,文人多用水袖宽衣,悲剧人物常以蓝、灰、白等中性色表现沉稳气质。与京剧相比,永嘉昆曲的脸谱更加简洁含蓄,强调人物性格的内涵,例如钟馗的白脸象征刚烈神威,彩饰辅以刺绣头盔、绒球帽等增强角色视觉冲击力。舞台道具简练而讲究程式,常一物多用,配合演员动作并且丰富虚拟空间,使有限的物质手段呈现丰富的视觉意象。总的来说,永昆的视觉系统讲求“形简神全”,既注重象征意义,也追求功能性和实用性。
4、刚柔并济的身段动作
昆曲素以“身段优雅、动作写意”见长,永嘉昆曲在此基础上融入更多“真功夫”与生活化的动作,形成一套刚柔并济,虚实结合的动作体系。演员通过眼神、手势、步伐等细微动作传递情感与节奏,并将诸如开门、上马、书写等日常生活细节,巧妙地融入戏曲表现手法,让观众感受到“以形写神”的美学魅力。永昆舞蹈动作优雅细腻,强调身法腰肢的柔美与韵律,其动作设计深受中国传统舞蹈和武术元素的启发,步法轻盈多变。而永昆的武打动作更加激烈奔放,常常采用实战招式,通过力量与速度的结合,展现出英雄气概的豪迈与震撼。
5、通俗简洁的剧本结构
永昆剧本多取材于地方传说、历史故事与伦理题材,结构简洁紧凑,情节清晰明了,注重戏剧冲突与情感表现。剧中人物多为忠臣孝子、贞烈妇女和百姓英雄,体现了永昆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
6、虚实结合的舞台美学
永嘉昆曲在舞台布景上强调“留白”与“抽象”,借用道具与演员的肢体动作来构建舞台空间,遵循“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布景设计不追求写实,而是通过灯光、音乐、服饰色彩等元素营造氛围。比如一把纸伞象征一个花园,一张椅子则代表官府,演员的走位在简洁的舞台上如“构图”一般,塑造出独特的戏曲空间美学,使舞台更加生动。
三:永嘉昆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1 永嘉昆曲传承与美术教学的现存问题(1)永嘉昆曲当前面临的困境
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永嘉昆曲,其传统表演范式传承断层,特色的艺术基因正逐渐淡化,创新实践又缺乏系统性规划,陷入“守旧难、革新更难”的传承僵局。且在数字化娱乐冲击下,永昆依赖的乡村庙会、祠堂等演出场景锐减,非遗传承面临“博物馆化”危机,许多年轻人对于非遗文化的认知只停留在博物馆中的介绍和橱窗里的文物上,看过也就遗忘了。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应被束之高阁,课堂是教育的重要阵地,把非遗融入相关课程,是激活非遗传承的关键一步。
(2)初中美术教学面临的挑战
当前初中美术教材以及教学实践的内容多侧重西方艺术理论和传统绘画技法训练,对于本土艺术资源挖掘严重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灵感的路径,难以建立“艺术源于生活”的认知。并且传统美术课堂常以教授技法为核心,对文化背后的历史内涵和伦理价值解读不够,教学模式也多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临摹”的单向输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多停留在“图案好看”“形式独特”的浅层观念,这种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兴趣,进而学生无法建立对本土文化的价值认同,背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核心目标。
2 永嘉昆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意义(1)激活非遗传承,活化文化基因
永嘉昆曲融入美术课程,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其艺术特色,可以绘制脸谱,设计服饰和舞台道具,使永嘉昆曲等非遗从博物馆的展柜中走向学生的画笔和生活。非遗不再是固化的记忆,而是成为可触摸、可创造、可传播的生活美学,成为围绕在人们生活周围的“文化基因”。
(2)拓展美育内涵,丰富教学资源
非遗资源为地方美术教学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瓯绣、乐清细纹刻纸,龙泉青瓷等等本土非遗资源,都可以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美术教学案例和创作素材,而且从单一艺术教育转向综合素养培养,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美的创造与表现中,培养其综合艺术素养与创造力,形成对多元艺术风格的包容与鉴赏能力。
(3)促进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将非遗融入课程体系,可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非遗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扎根并传承下去。当学生们深入了解非遗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时,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就油然而生了。“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当今这个全球化趋势下,坚定文化自信能让学生更自信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永嘉昆曲艺术元素融入美术教学的活化路径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永嘉昆曲艺术元素丰富多样,为美术课堂创作提供了多维素材,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美术表现形式来表达永嘉昆曲的多元艺术特色。
1 视觉元素的解构转化(1)戏服纹样的现代图案转化
永嘉昆曲的戏服上的云纹、龙纹、花卉纹等纹样均有独特的构成规律与象征意义。在课堂上,让学生先临摹一种传统纹样,掌握其基本结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纹样的构成要素与组织规律,运用“三步变形法”即简化 - 变形 - 重组,将纹样转化为现代图案。例如将复杂的云纹简化为流线型曲线,再变形为具有动感的现代图形,最后重复排列形成新的图案,还可以将转化后的新图案用于各种文创、装饰设计。在表现形式上,采用水彩或彩铅结合线描的技法最为适宜,既能保持纹样的线性美感,又能通过设色表现出传统纹样的温润意境与层次感。
(2)脸谱艺术的创新性表达
永昆脸谱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不同的色彩和装饰来清晰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红色常用于表现忠诚刚毅的人物,而绿色或灰色的脸谱通常代表邪恶狡诈的角色。学生首先要了解色彩象征,然后选择一个角色创作个性化脸谱卡片,在传统脸谱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如融入当代流行符号或个人理解的图形,以体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可以采用马克笔或水彩进行设计,也可以适度加入卡通风格或是几何形,鲜艳的笔触能清晰的呈现出脸谱的表现张力,最后大家都将作品装裱建成“脸谱画廊”,展示非遗之美。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让古老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3)舞台道具的功能性设计
永嘉昆曲人物常用的折扇、拂尘、宝剑等道具以及背景道具的花卉纹饰都可作为绘画素材。尤其折扇作为永嘉昆曲中的重要道具,既是实用器物,又是艺术载体,课堂上让学生以扇面为底通过水墨或彩绘的方式进行绘画创作或制作扇子主题的创意手持艺术装置或立体模型,可以将重点放在材质选择上,既可使用宣纸、绢布等传统材料,也可尝试水彩纸、树叶、布料等创新材质,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探索多元表达。将传统元素转化为当代生活用品的实践,能够切实促进非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活态存在。
2 文化符号的提取重构(1)情感节奏的抽象性表达
在永昆剧目中,色彩不仅是为了美化舞台或塑造人物,而且代表了不同人物的社会地位、性格特征以及情感走向。这种色彩的象征性为艺术表现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抽象画引导学生利用色彩和线条来自由表达情绪变化,比如说高昂的唱腔可用向上的线条表现,急促的节奏可用密集的点线表现,再比如说《牡丹亭》中杜丽娘从爱情的甜美到心碎的离别的变化,学生可以使用温暖的橙色粉色的色块来表达杜丽娘在梦境中的美好与迷离,用冷色调的蓝色灰色来传达深深的悲伤与无法挽回的情感断裂,通过色彩和线条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永嘉昆曲中的情感世界,提升艺术表达能力,深化学生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2)戏剧情节的插画创作
永嘉昆曲独特的的叙事体系融合了精致的剧场美学和情节结构,学生可以选择昆曲中的经典情节,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插画或连环画的方式进行视觉创作,鼓励学生根据当代审美与自身理解重新诠释人物形象与场景设置,这项学习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叙事能力和绘画技巧,也锻炼了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思维。
(3)经典台词的视觉化设计
永嘉昆曲中的方言是其独特的文化标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昆曲中的经典台词或方言短句,让学生进行字体设计,并将文字转化为图形或象征性的符号。例如,选择《牡丹亭》中的经典台词,进行视觉化设计,将其中的情感与文化内涵转化为独特的图案。“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是杜丽娘在游园时所唱,描绘了美丽的花园景致与杜丽娘的感慨。学生可创作一幅字形拼贴画,将 " 姹紫嫣红 " 四字以花朵形态展现,而 "断井颓垣" 则以残破的墙体质感呈现,形成鲜明对比,创造出视觉张力。
3 戏曲美学的动态表达(1)动态动作的形态美研究
通过播放永嘉昆曲中的经典片段,观察与定格永嘉昆曲中人物动作的瞬间,如甩水袖、转身定步等,引导学生进行动态速写练习,将演员的动作的起伏、节奏通过简洁的线条表现出来,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昆曲动作的精髓,训练学生对动态表现的敏感度,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采用综合表现方式,用黏土、铁丝、纸浆等材料制作小型动态雕塑,体现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作,加入细节如人物姿态、表情以及放大动作的动态感,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2)动态影像的创新性展示
将永嘉昆曲结合皮影戏的特点,指导学生制作昆曲人物或剧情的剪影,可以采用布艺或纸艺效果,利用投影设备在墙面上创造光影变化的动态效果。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剪影人物,注重不同角色的身形轮廓、服饰特点和标志性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呈现昆曲表演的意境美。这种光影艺术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皮影戏的表现手法,又融合了现代投影技术,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将永嘉昆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通过戏服纹样、脸谱设计、舞台道具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未来,希望更多非遗项目能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教育工作者可以开发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瓯绣、龙泉青瓷等本土文化元素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创作主题。今后的美术教育将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唤醒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叶晶. 戏曲元素在美术教学中的融入 [J]. 新课程研究,2022(10):89-91.
[2] 裘彩萍 . 校园是昆曲传承的沃土——昆曲进入中小学可行性探讨 [J]. 剧影月报 ,2012(06):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