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鲁中山区乡土落叶松容器育苗关键技术优化

作者

任道岩

身份证号 370323197803200214

引言

鲁中山区地处山东中部,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兼具温带半湿润与半干旱特征,土壤贫瘠且保水保肥能力弱,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难度较大。乡土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作为当地原生针叶树种,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特性,且根系固土能力强,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用材林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容器育苗因育苗周期短、移栽成活率高、适栽期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但现有技术存在基质配方不适配当地土壤条件、苗期温湿度调控缺乏精准性、病虫害防治依赖化学药剂等问题,导致幼苗质量参差不齐,制约造林成效。因此,开展鲁中山区乡土落叶松容器育苗关键技术优化研究,对提升育苗质量、推动当地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育苗基础条件优化技术

育苗基础条件是决定落叶松容器育苗成效的前提,重点围绕容器选型与基质配比两大核心要素开展优化,确保为幼苗生长提供适宜的载体与营养环境。

(一)容器选型

在容器选型方面,对比传统塑料硬杯、纸质容器与无纺布容器的应用效果。传统塑料硬杯虽成本低,但透气性差,易导致根系盘绕,移栽时需脱杯,易损伤根系;纸质容器在高湿环境下易破损,使用寿命短,难以满足 6-8 个月的育苗周期。而 12cm×15cm 规格的无纺布容器,具有透气性好、透水系数高(达 1.2×10-3cm/s )、可降解性强等优势,且幼苗根系可自然穿透容器壁,形成须根团,移栽时无需脱杯,根系损伤率降低至 5% 以下,较传统容器移栽成活率提升 15%-20% 。同时,该规格容器容量适中,单株育苗成本控制在 0.35 元以内,兼顾育苗质量与经济性。

(二)基质配比

基质配比优化以 “就地取材、营养均衡、保水保肥” 为原则,结合鲁中山区资源特点,筛选腐叶土(当地林下堆积腐熟物)、园土(山地耕作土)、河沙(流域河滩砂)及腐熟有机肥(畜禽粪便发酵肥)为原料,设置 5 组不同配比试验。结果显示,当腐叶土:园土:河沙:腐熟有机肥 Σ=Σ 4:3:2:1 时,基质理化性质最优: pH 值稳定在 6.5-7.0(符合落叶松喜微酸性至中性土壤的特性),有机质含量达 12.8g/kg ,总孔隙度 62.3% ,持水量35.6% 。在此基质中,落叶松种子萌发率达 89.7% ,较对照组(园土:河沙=2:1 )提升 23.4% ,且幼苗根系鲜重增加 41.2% ,为苗期生长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基质配制时需加入 5%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消毒,杀灭土壤病原菌,降低苗期病害发生率。

二、育苗过程关键技术优化

育苗过程管理直接影响幼苗生长节奏与质量,通过精准调控播种环节与苗期管理措施,实现落叶松幼苗健壮生长。

(一)播种环节

播种环节需把握 “适期、适量、适深” 原则。结合鲁中山区气候特征,最佳播种时间为 4 月上旬,此时地表温度稳定在 10-12°C ,地温满足种子萌发需求,且避开晚霜危害。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预处理:先将种子放入40℃温水中浸泡 24h,捞出后与湿沙按 1:3 比例混合,置于 20-25℃环境下催芽,待 30% 种子露白即可播种。播种时采用点播方式,每容器播 2-3粒种子,播种深度控制在 1.5-2cm ,过浅易受干旱与鸟兽危害,过深则萌发困难。播种后覆盖 0.5cm 厚的细腐叶土,再覆盖一层松针,可有效保持土壤湿度。

(二)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重点优化水肥与温湿度调控技术。水分管理采用 “见干见湿、分期调控” 策略:播种后至出苗前,保持基质含水量在 60%-70% ,每天喷雾 1-2 次;出苗后至幼苗期(5-6 月),基质含水量控制在 50%-60% ,每 2-3 天浇水 1 次;速生期(7-8 月)需加大浇水量,每 1-2 天浇水 1 次,同时在高温时段喷雾降温;9 月后进入生长后期,减少浇水量,促进苗木木质化。施肥采用 “薄肥勤施、按需供给” 方式:幼苗期(5 月下旬)施0.2% 尿素溶液,每 10 天 1 次,促进茎叶生长;速生期(7-8 月)施 0.3% 氮磷钾复合肥(N:P:K=15:15:15),每 15 天 1 次,兼顾营养均衡。

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优化

(一)常见病虫害

鲁中山区乡土落叶松容器育苗期常见病虫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蚜虫及蛴螬,传统化学防治易造成环境污染与苗木药害,因此需构建 “预防为主、综合防控” 的绿色防控体系。

病害防控以农业预防为基础,结合生物与化学防治。猝倒病多发生在幼苗出土后 1 个月内,发病初期幼苗茎基部出现水渍状斑,后期缢缩倒伏。预防措施包括:基质消毒(前文已提及)、合理密播(避免幼苗过密导致通风不良)、控制浇水量(防止基质积水)。发病初期,喷施 5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采用木霉菌剂(有效活菌数 ⩾2 亿 /g)稀释 500 倍灌根,每 7 天 1 次,连续 2-3 次,防治效果达 85% 以上。立枯病主要危害 1 年生幼苗,表现为根系腐烂、叶片枯黄,防控重点在于避免苗期积水与土壤板结,发病后喷施 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配合松土透气,降低病害扩散速度。

(二)虫害防控

虫害防控优先采用物理与生物防治,必要时进行化学防治。蚜虫多集中在幼苗嫩梢与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生长停滞。物理防治可设置黄色粘虫板(每 10 ㎡放置 1 块),诱杀成虫;生物防治释放七星瓢虫(每平方米释放 5-8 头),利用天敌控制蚜虫种群;若虫口密度较大,喷施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选择傍晚喷施,减少对天敌的影响。蛴螬(金龟子幼虫)主要危害幼苗根系,导致苗木枯萎。预防措施为基质配制时加入 3% 辛硫磷颗粒剂(每立方米基质添加 500g );生长期发现危害,采用毒死蜱颗粒剂( 5% 含量)撒施于容器基质表面,再浇水促其溶解渗透,防治效果达 90% ,且药剂残留量符合绿色育苗标准。

结束语

鲁中山区乡土落叶松容器育苗关键技术优化研究,通过聚焦育苗基础条件、过程管理与病虫害防控三大核心环节,形成了一套适配当地生态条件的规模化育苗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不仅解决了传统育苗中基质不适、管理粗放、污染严重等问题,还显著提升了幼苗成活率与生长质量,为当地生态修复、造林绿化及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蓝子杰 , 汤后良 , 叶周鑫 , 等 . 关于林业育苗现状及容器育苗技术的探讨 [J]. 新农业 ,2020(19):36.

[2] 王学东 . 浅析林业育苗现状及容器育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J]. 种子科技 ,2020,38(1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