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特殊药品(麻醉、精神药品)使用环节监管方法探讨

作者

杜晓霞

随州市曾都区北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以下简称“麻精药品”)的规范管理是医疗安全的重中之重,在使用环节若监管不力,极易流入非法渠道,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本文分析了当前麻精药品在使用环节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点,并从制度建设、技术赋能和人员管理三个维度,探讨构建一套“人防+技防+制防”相结合的闭环监管体系,旨在实现麻精药品全程可追溯、流向清晰、责任明确,保障用药安全与社会公共安全。

关键词:特殊药品;使用;环节;监管

引言: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在医疗实践中对于缓解患者疼痛、治疗特定疾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然而,其固有的成瘾性和滥用潜力也决定了其必须受到最严格的管制。医院内部的使用环节,即从药房发出到患者使用的过程,是监管链条中最关键、也是最脆弱的节点,需要探索并建立一套科学、高效、防差错的新型监管方法,堵住管理漏洞、实现零差错目标[1]。

一、传统特殊药品(麻醉、精神药品)使用环节的管控风险分析

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传统特殊药品的临床使用与管理环节中,长期依赖的纸质登记和人工双人核对模式,存在显著的固有系统性缺陷,严重制约了风险完全可控目标的实现。(1)效率低下导致流程迟滞与管理盲点:传统管理模式下,医护人员需手工填写纸质登记册,详细记录药品的领取、发放、使用、退库、销毁等全流程信息。此类操作耗时冗长,尤其在患者多、用药频次高的场景下,极易造成关键节点(如给药后实时登记)的延迟或被迫简化。人工进行的双人核对,更是需协调双方时间同步在场,显著延长操作周期。这种麻醉、精神药品使用环节的低效性,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负担,更容易在交接班、紧急状态时产生登记遗漏或核对中断,形成过程监管的空窗期,为潜在差错或异常行为留下空隙。(2)人为易错性放大安全风险:纸质登记完全依赖人工书写和目视核对。字迹潦草、数字误写、信息涂改、页码跳转、同药异名混淆等现象难以杜绝。人工核对过程受主观状态(如疲劳、疏忽)影响显著,注意力分散极易忽视细微错误(如剂量单位mg/mcg混淆、患者身份误认)。在麻醉、精神药品使用环节,此类因人工固有局限引发的记录错误或核对失效,可直接导致用药对象、剂量、途径、时间的差错,引发严重用药安全事故。同时,错误信息若未被及时发现,将导致后续追溯失真。(3)追溯困难阻碍闭环管控与责任界定:纸质记录的信息碎片化且物理分散(登记册、医嘱单、处方笺分属不同位置),检索耗时费力。核查特定药品批号全流程流向或复盘某一时间点的操作细节时,常常需要翻阅大量文档,效率极低且易遗漏关键信息。历史记录的改动痕迹难以清晰留证,出现争议或异常情况时,追溯难度的缺陷在麻醉、精神药品使用环节尤为致命,无法快速还原真实操作链条。这不仅延误风险处置时效,更难以精准界定差错环节和责任主体,削弱了管控措施的威慑力与改进依据[2]。

二、特殊药品(麻醉、精神药品)使用环节监管方法

(一)构建制度化、流程化的刚性约束体系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以下简称“麻精药品”)使用环节的监管根基在于建立不可逾越的制度屏障,通过标准化流程压缩人为操作弹性。核心在于落实“五专管理”制度:由指定专人全程负责药品管理,配备双锁专柜实行物理隔离,启用独立专用账册记录流通轨迹,使用限定格式的专用处方控制开具权限,并设立专用登记簿同步记录领用、发放、使用、销毁等全节点操作。该体系强制要求每个动作均有明确规程,杜绝权责模糊地带。在此基础上推行“双人核查”刚性机制,在药房配发、病区接收、护士给药三大高危节点,必须由两名经授权且培训合格的医护人员同步在场,通过交叉比对药品名称、规格、剂量、批号、患者身份及处方有效性,实现多重校验。双签名制度形成责任共担链条,显著降低单人疏忽或蓄意违规风险。为确保持续合规,需建立多级核查制度:药房每日执行账物闭环盘点,病区每班次交接时清点基数药品,医疗机构药事管理部门实施不预先通知的飞行检查,重点审计登记一致性、处方合法性及库存真实性。这种高频次、高压态的督查模式,迫使操作者始终处于制度约束之下,从源头上封堵管理漏洞[3]。

(二)引入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赋能手段

技术工具是攻克人为误差、实现麻精药品使用环节“零差错”的核心引擎,部署智能麻精药品管理柜,该设备集成生物识别(指纹/人脸)权限控制、自动定量出药、实时记录存取操作等功能,彻底替代手工登记。每次取药均需双人认证,系统自动扣减库存并生成不可篡改的电子日志,从物理层面根除多取、误取及账实不符风险。更关键的是建设全程电子溯源系统。为每一最小包装单位麻精药品赋予唯一追溯码,形成“电子身份证”。通过移动终端扫描,药品的处方开具、药房调剂、病区接收、护士给药至患者使用(或余药销毁)全流程数据被实时采集并上链存证。中央平台对异常操作(如非授权人接触、超时未登记、批号不一致)自动触发预警,实现从静态结果管控向动态过程监控的质变。该系统确保任何环节均可10秒内完成逆向追溯,使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成为现实。在处方源头布控智能审方系统,通过对接电子病历数据库,实时校验处方医师资质、诊断适配性、剂量合规性(如极量阈值、给药频次)及药物相互作用。对突破规则的不合理处方(如无适应症开药、超权限用药)实施系统自动拦截并上报药事委员会,将风险阻截在萌芽阶段[4]。

(三)强化专业化、常态化的人员教育培训

麻精药品使用环节的终极防线在于人,构建“培训-授权-考核-文化”四维一体的教育体系。所有接触麻精药品的医师、药师、护士均需接受强制性岗前认证及年度复训,内容覆盖《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法规解读、药理特性及不良反应应急处置、操作流程标准演练。培训需采用情境化案例教学,深度剖析内部用药差错(如剂量换算错误、患者识别混淆)及外部骗购案例(如伪造处方特征识别),激活全员风险雷达。建立严密的授权准入机制:通过理论考核与实操评估双重筛选,仅合格者获得生物识别系统操作权限。每季度开展突袭式能力测试(如模拟处方漏洞识别、紧急情况处置),未达标者立即冻结权限并回炉培训。持续推行“零差错”安全文化建设,将麻精药品管理与患者生命安全、个人职业生涯及法律责任捆绑。通过警示教育片、合规承诺书签署及年度“安全卫士”评选,使“敬畏职责、敬畏制度、敬畏生命”内化为职业信仰,彻底消除侥幸心理。

结语:

麻精药品的使用监管需要医疗、药学、护理、信息及管理部门的通力协作,构筑“制度防为基础、技术防为关键、人防为核心”的三位一体闭环监管模式,不断挤压差错存在的空间,对患者安全负责,是医疗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公共安全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邱燕,曾晓琦,龙东泓,黄泽凯.特殊管理药品流通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J].上海医药,2025,46(07):64-67+79.

[2]唐海英,李艳,马传新.医疗机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现状及监管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5,21(05):255-258.

[3]孙必婷,翁开源.大数据在药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0,37(11):42-44.

[4]洪庆刚,周聪俊,徐明,孙乐明.药品登记及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19):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