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

作者

戴嘉泽 宫琳 吴子轩 郑聪

嘉兴大学 平湖师范学院 嘉兴 314000

一、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性学习是一个长期且逐步累积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及整个社区之间的紧密协作与协调一致的努力,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幼儿期的品德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幼儿园与家庭共同努力进行1。基于此认识,我国杰出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家园合作”的理念,强调了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合作的重要性,这一理念至今仍被国内众多幼儿园广泛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我国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框架下,劳动教育不仅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而且被赋予了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大责任 2 尽管已有研究探讨劳动教育的实施 3 与创新路径 4,但针对其在家园共育模式下的现实困境关注较少。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文献回顾等方法,对省内十个幼儿园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样调研,结合现有文献资料的深入分析,力图揭示幼儿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及其根源,并据此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与提升策略,旨在为完善幼儿劳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学界普遍认为“家园共育”理念源于陈鹤琴先生,指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建立的一种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强调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一致性,确保幼儿在不同环境中都能获得连续性的教育和支持。

该理念的概念建立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6 等著名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是对儿童发展过程的一次科学的解释。要促进幼儿良好的发展与健康成长,既需要靠幼儿园自身的力量,也需要家庭、幼儿园的协同作用。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和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7。

劳动教育,是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幼儿阶段,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幼儿进行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以及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8。

研究小组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国内在研究家园共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问题时,大多数研究者都会在家园共育可以顺利推行的情况下分析其开展策略与优化方案,较少有专门研讨家园共育和幼儿劳动教育目前的推行困境。因此小组设计了一套调研方法,通过多种调查研究,充实对于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劳动教育的调查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幼儿劳动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自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却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本研究将目的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分析在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的现状,了解家庭和幼儿园在幼儿劳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现行实践以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2)认识和探讨当前幼儿劳动教育中的现实困境,从家长、教师和幼儿的角度出发,挖掘导致这些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3)提出提升幼儿劳动教育效果的策略,通过综合分析和实践研究,为改善家园共育模式下的幼儿劳动教育提供有效建议。

(二)研究方法

研究小组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问卷面向浙江省 10 所幼儿园,涵盖 150 名家长和 50 名教师,并结合 Likert 量表,同时采用封闭式与开放式问题,确保获得定量和定性数据;访谈对象包括部分家长、教师、园长及教育专家,围绕劳动教育相关主题展开以确保访谈的有效性。

(三)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中大班幼儿、其家长、负责劳动教育的教师及教育专家,全面呈现多维度的教育情况。

(四)研究内容

包括幼儿劳动教育的现状、困境与改进策略。重点关注家长态度、教师实践与家园合作机制。首先,通过问卷与访谈的方法收集家长和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具体实践与经验;其次,深入剖析当前幼儿劳动教育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最后,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幼儿劳动教育实效的策略,并结合行动研究检验策略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参与度低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有 26% 的家长很少会配合孩子完成幼儿园布置的劳动作业,有 28% 的家长从未配合孩子完成幼儿园布置的劳动作业。超五成家长较少或从未配合孩子完成劳动作业。主要原因有:教育观念滞后 , 部分家长坚持“重智轻劳”, 工作繁忙与过度保护。

(二)教师指导不足

调查显示, 34% 的幼儿仅偶尔参与值日劳动, 27% 的幼儿很少参与。部分教师缺乏劳动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有效方法,教师较少安排或组织劳动教育活动,使得幼儿缺乏实际参与劳动的机会,导致活动效果有限。劳动教育往往形式化,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

(三)教育内容单一

调查显示,值日劳动内容主要集中在扫地和擦桌子,分别为 31% 和 38% ,占比都达到三成以上。因为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所以这些值日工作也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在“孩子对待值日工作的态度”这一问卷问题中得到了证实,44% 的孩子对待值日工作的态度是一般, 18% 的孩子对待值日工作的态度是消极。同时部分活动流于形式,难以发挥教育作用。

(四)家园合作不足

64% 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在劳动教育方面沟通不够。部分家长难以及时了解幼儿园教育安排,幼儿园也缺乏有效途径了解幼儿家庭劳动实践,从而影响教育合力的形成。

五、提升策略

针对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劳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本研究从家长、教师、课程以及合作机制等方面并结合调查问卷中Likert 量表的结果汇总表 ( 见下表 ) 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以期为幼儿劳动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Likert 量表结果汇总表 1

(-) 更新家长教育观念,强化家庭劳动教育责任

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讲座和线上平台,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设计贴近生活的家庭劳动任务,使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引导幼儿参与劳动实践,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教育责任。

( 二)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完善劳动教育指导体系

幼儿园应定期组织劳动教育研修,邀请专家指导课程设计和活动实施。通过园所内经验交流与案例分享,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形成系统化的劳动教育指导体系。

( 三) 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增强活动的多样性与实践性

幼儿园应在课程设计中注重活动的多样化与实践性。一方面,可以结合自然季节、传统节日和社会生活,开发主题化、情境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劳动教育与项目化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相融合,使幼儿在真实或模拟的劳动情境中主动学习与体验。

( 四) 健全家园合作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可以建立劳动教育联系册或成长记录册,促进家园双向反馈;定期举办“家园劳动实践日”,增强沟通与共识。同时引入社区资源,形成“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育人的结构性合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社会支持度和整体效能。

( 五)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劳动教育的长效发展

在教学中构建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关注幼儿劳动态度、习惯与情感体验。通过成长档案与成果展示记录发展轨迹,并作为教师改进教育的重要依据。

六、结论与总结

家园共育视域下的幼儿劳动教育仍存在家长参与不足、教师指导缺乏、内容单一和合作不畅等问题。为破解困境,需要在观念更新、教师培养、内容拓展、机制建设和评价完善等方面协同发力。未来研究应进一步结合区域差异和社会资源,探索更具实践性的教育模式,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布朗芬布伦纳. 人类发展生态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 赵丽 . 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探索 [J]. 教育导刊 , 2020(10): 78-82.

[3] 陈淑娇 . 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4(3): 45-52.

[4] 张燕银 .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创新途径 [J]. 当代学前教育 , 2024(5): 30-36.

[5]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Processe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6]Piaget, J.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69.

[7] 洪非凡 . 基于幼小衔接视角的幼儿园体验式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以“小园丁大冒险”活动为例 [J]. 教育观察 ,2024,13(33):123-126.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4.33.019.

[8]Smith, 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J].Early Years, 2017, 37(4): 42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