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探析

作者

马艳艳

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西校区 225600

引言: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获取信息、理解文本的主要途径,更是学生积累语言、模仿表达、发展思维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当前部分阅读教学仍存在“重理解、轻表达”“重分析、轻实践”的倾向,学生虽能理解文本内容,却难以将所学语言内化并灵活运用于实际表达中,所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语言运用能力的内涵与培养价值

语言运用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构成,是指学生在特定交际情境中准确、恰当、连贯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与互动的综合素养,其内涵涵盖四个维度:一是词汇的精准选择与语境适配能力,如根据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灵活运用书面语与口语词汇;二是句式的多样性与表达效果,包括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转换使用及长短句搭配;三是语篇结构的逻辑性与连贯性,涉及段落衔接、主次信息安排等宏观架构能力;四是口语交际中的非语言要素运用,如语调、肢体语言与情境的配合。

在小学阶段,语言运用能力培养遵循"积累-模仿-创造"的递进路径,教师设计生活化交际场景(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累规范语言样本,掌握 " 首先 ... 其次 ... 最后 " 等基本表达框架,阅读教学在此过程中发挥双重功能:一方面提供经典语料库,如分析《四季》课文中 "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 我是春天 '" 的拟人化表达,学习如何将观察转化为生动语言;另一方面构建 " 阅读 - 分析 - 迁移 " 的学习链条,例如在阅读《曹冲称象》后,组织学生用 " 虽然 ... 但是 ..."" 之所以 ... 是因为 ..."等关联词复述故事,实现从语言理解到表达的转化;这种 " 以读促写 " 的教学策略,本质上遵循语言习得的输入 - 输出规律,当学生在阅读中内化" 时间顺序描写 "" 总分总结构 " 等语篇模式后,在写作《我的周末》时便能自然调用这些认知图式,形成 " 观察 - 积累 - 运用 " 的良性循环,同时对比不同文体的语言特征(如记叙文与说明文),学生逐步建立语体意识,为中学阶段更复杂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

二、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强化语言积累,夯实表达基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积累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典型句式和精彩段落,摘抄、背诵、复述等方式进行系统积累,比如在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课文时,可指导学生摘录“碧绿的荷叶”“清澈的溪水”“金黄的稻田”等生动形象的词语,并鼓励他们运用这些词汇描述校园、公园或家乡的景色,实现从“识记”到“理解”再到“运用”的递进,同时教师还可设计“词语银行”“句子收藏夹”等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长期积累,学生丰富了词汇储备,也逐步建立起对规范、优美语言的感知力,为后续的口头与书面表达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设表达情境,促进语言迁移

为了帮助学生将阅读中习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表达能力,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表达情境,激发其表达欲望,比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后,可组织“假如我是雨来”的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代入主人公的视角,讲述自己在面对敌人时的心理活动与应对策略,此类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文本主题的理解,还促使他们主动调用课文中的语言元素进行个性化表达,此外还可开展“故事续写”“辩论会”“小小解说员”等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活动,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锻炼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实现语言的有效迁移与内化。

(三)注重句式仿写,提升表达规范性

句式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掌握规范、多样的句式有助于提升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选课文中的典型句式进行仿写训练,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一强调句式时,可引导学生模仿结构进行造句:“校园的树真绿啊,绿得像一片浓荫覆盖的海洋”;“妈妈的爱真深啊,深得像无边的大海”,此类仿写练习,学生掌握了“……真……啊,……得……”的句型结构,还学会了如何具体描写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这种由“输入”到“模仿”再到“创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规范、流畅的表达习惯。

(四)开展读写结合,实现能力转化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路径,教师应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设计“读中写”“读后写”等任务,促进语言知识向表达能力的转化,比如在阅读童话故事后,可鼓励学生续写故事情节或创编新的童话;在学习说明文如《太阳》后,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品,撰写简短的说明文片段,如“我的文具盒”“教室的电风扇”,这些写作任务巩固了学生对文本结构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也锻炼了其独立组织语言的能力,持续的读写实践,学生逐渐学会迁移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词汇、句式和写作技巧,真正实现从“读懂”到“会写”的跨越,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结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超越单纯的文本解读,充分发挥其在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价值,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将语言积累、模仿与创设表达情境有机结合,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角色扮演、续写故事、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应注重创设真实或拟真的语言运用情境,激发学生表达欲望,鼓励其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语言输出,读写结合、以说促写等方式,帮助学生内化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逐步提升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丰富性与创造性,有效促进思维发展,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丽珍 . 让语言运用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含苞怒放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16, 17(8):2.DOI:10.3969/j.issn.1673-9884.2016.08.016.

[2] 孙雯.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J].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 2016(10):1.

[3] 陈艳伟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微探 [J]. 语文课内外 , 2022(27):0094-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