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光阴之衡:古代漏刻的精密机制与物理跨学科研究

作者

方少红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龙溪中学

一、引言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注重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中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跨学科实践”一级主题,包括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和社会发展 3 个二级主题 [1]。因此,开展跨学科教学,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学科资源,成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课改背景下,如何高质量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机遇与挑战。

在新课标中,在运动和相互作用一级主题中,将机械运动与力作为二级主题,内容要求了解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体会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相关科技成就,体会中华民族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下面,笔者以“古代漏刻的精密机制”为例,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将文物作为跨学科的学习资源与物理学科相融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和应用,了解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案例,了解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体会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体会我国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

3.1 利用互联网形式,构建漏刻模型

笔者利用文学作品讲解古代漏刻,很多学生对漏刻这种古代技术并不能很好的了解,然而,利用“互联网 + 文物”图文并茂的形式,学生很快就对漏刻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漏刻有了模型构建,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已经体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所以,笔者采用互联网的模式向学生提供了以下的文学资料。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中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隋书天文志》中记载:“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竿壶氏则其职也。”竿壶氏,即为掌漏刻的官员。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入初静”,其中“漏”就是指漏刻,可见唐宋时期人们使用漏刻计时已经很普遍了。

漏刻主要由漏壶和刻箭组成。漏壶通常是一个带有小孔的容器,水从中滴出。刻箭则是一根标有刻度的长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放置在漏壶内,随着水的注入而上升。漏刻的计时原理基于水的流动。当水从漏壶的小孔中缓慢滴下时,水位逐渐下降,浮舟拖着的刻箭便随之下沉。通过刻箭上的刻度,人们就能读取时间。

3.2 用物理知识寻找古代漏刻计时的不准时性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中,运动和相互作用一级主题中,将机械运动与力作为二级主题,内容要求理解压强,了解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体会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学生在学习了压强知识后,将漏刻作为课程的一个补充,既能够让学生理解古代技术的运用,又能够很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

漏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间测试工具。以图所示——汉代千章铜漏为例,壶高 48cm ,壶身为圆柱体,壶内深约 24cm 。

(1)当壶中水柱的高度从 18cm 下降到 8cm 时,壶底所受压强变化了多少?(g 取 10N/kg)(2)随着水位减小,漏刻的滴水速度会怎样变化?会影响计时的准确性吗?

(3)除了受水位的影响外,还有什么因素影响计时的不准确性?

解:(1)当壶中的水位高度 h=18cm 时,壶底所受的压 当壶中的水位高度 h=8cm 时,壶底所受的压强

Δp=p1-p2=1800Pa-800Pa=1000Pa

(2)根据可知,当液体密度不变时,流管处水的深度越小,液体压强也越小,滴水速度也会越慢。由于流管的直径一定,流出的水的体积随水流速度的减小而减小,因此水面下降相同的高度时,水位越低,所用的时间越长,如果漏箭上的时间刻度间隔是均匀的话,将导致时间不准确。

(3)除了以上的因素会影响计时不准确性,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水的粘性和表面张力,水中的杂质也会影响水的流动特性,杂质还可能堵塞漏壶的小孔,导致水的流量不稳定,进一步影响计时的准确性。

3.3 展示三级漏壶,体验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

由于单只漏壶的滴水速度受到壶中液面高度的影响,当液面高度越来越低时,滴水速度也会越来越慢,到时计量时间的准确性变低,因此古人设计出了多级漏刻,其精度和可靠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如图所示,多级漏刻是由三级漏壶、二级漏壶、一级漏壶和受水的箭壶组成。

要使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一级漏壶流管处所受压强大小要保持不变。根据可知,当液体密度不变时,要想压强保持不变,则液体深度要保持不变,即箭壶上方的一级漏壶水位要保持不变。

漏刻

多级漏刻的每只漏壶都依次向下一只漏壶中滴水。一级漏壶的水流入箭壶的同时,二级漏壶的水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一级漏壶,三级漏壶的水也在补充给二级漏壶。要想漏壶内液面稳定,水能均匀地流入箭壶,则每只漏壶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体积须相同,而三级漏壶的水位在不断降低,水流速度减小,影响一、二级漏壶水流速度,所以水不能完全均匀地流入箭壶,但计时较之前更准确了[2]。

四、跨学科融合实践反思

利用互联网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以及教学资源的限制,使教学资源得到了优化,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初中生在学习了压强等基本知识后,笔者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与漏刻这一古代计时的应用,利用压强的知识解决了漏刻计时的不准时性这一问题,学生既运用到了物理知识,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考虑到学科之间的契合度,又向学生讲解了古人如何解决这一不准时性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了历史发展中古人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邬启超 . 中国古代计时工具——漏刻的工作原理研究 [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4,53(0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