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

作者

唐鹏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 402260

引言: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神经末梢”,直接面向社区、乡村居民,承担着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精神生活、传承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且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供给不足、效能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尤其强调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所以,深入研究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与实践创新,对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挑战

1. 资源投入不均,基础设施薄弱

部分农村及偏远地区文化设施(如文化站、农家书屋、活动室)建设滞后,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设施陈旧、利用率低,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差距明显,优质资源多集中于城市中心。

2. 服务内容单一,供需错配

部分基层文化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多以传统节庆、广场舞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满足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出现“政府买单、群众不买账”的尴尬局面。

3. 专业人才匮乏,管理能力不足

基层文化队伍普遍存在人员编制少、专业素质不高、流动性大等问题,许多文化站由兼职人员管理,缺乏专业策划与组织能力,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升。

4. 社会参与度低,活力不足

文化服务多依赖政府“输血”,社会力量(如文化志愿者、文艺社团、企业)参与渠道不畅,协同机制不健全,未能有效激发民间文化创造活力,导致服务可持续性差。

二、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阵地建设,夯实服务基础

强化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基础性工作,为此,需加大财政投入,持续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确保这些设施能够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具体措施包括: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明确功能分区和服务内容;推动设施“建管用”一体化,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设施利用率和服务效能;增加开放时长,特别是节假日和晚间时段,以适应不同群体的时间安排,此外,鼓励各地利用闲置校舍、礼堂等存量资源进行改造,打造多功能的文化空间,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比如一些农村地区将废弃的学校教室改造成乡村图书馆或活动中心,既节省了建设成本,又盘活了闲置资源,为村民提供了便捷的文化活动场所,这些举措,可以有效提升基层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二)创新服务内容,精准对接需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必须创新服务内容,建立“群众点单、政府配送”的供需对接机制,首先可以问卷调查、线上平台、居民议事会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其次丰富服务供给内容,引入数字阅读、艺术普及、非遗传承、技能培训、亲子活动等多元化项目,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服务体系,比如在一些城市社区,开设了针对老年人的艺术鉴赏课程和手工制作工作坊,深受居民欢迎;在农村地区,则推出了农技培训和民俗文化传承活动,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还应注重打造“一地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如举办乡村民俗节、社区艺术节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还提升了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推进数字赋能,拓展服务边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数字赋能已成为提升基层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建设基层文化云平台,整合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资源,提供在线展览、慕课、直播演出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打破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时空限制,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推送文化资讯和开展线上活动,可以进一步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和受众面,比如某地文化馆推出的线上艺术课程,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极大地提升了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同时,推广数字文化驿站、智慧书屋等新型服务终端,也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文化体验,比如,一些偏远地区的村民可以智慧书屋借阅电子书籍,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优质文化资源,这种数字化转型提高了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激发社会活力,构建共治格局

激发社会活力,构建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是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培育壮大群众文艺团队,如合唱团、舞蹈队、戏曲社等,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项目资助、场地支持、荣誉激励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运营与活动承办,可以有效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比如一些地方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赞助举办了社区文化节,既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也提升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此外探索“文化合作社”、“文化理事会”等基层自治模式,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策划者和参与者,这种政府引导与群众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多方协作,共同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基层文化生态。

结论

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和谐,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短板弱项,深化改革创新,强化阵地、创新内容、数字赋能、社会协同等多维度发力,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供给多元、运行高效的现代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让优质文化资源润泽城乡,滋养民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层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立兵 .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索实践 [J]. 政策 ,2014(6):3.

[2] 董蓓 . 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J]. 新丝路 ,2018, 000(016):P.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