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陈亦佳

潜江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湖北潜江 433100

消化内科收治的患者病理类型相对复杂 , 极易受到饮食等多种因素影响加剧病情 , 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度要求较高。作为消化内科的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 , 需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 确保护理工作有效开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作为近几年临床比较常见的护理管理模式 , 在护理管理中应用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逐步提高护理质量, 确保护理工作有效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3 年 4 月——2025 年 5 月于本院消化内科工作的 16 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 根据管理模式实施的时间进行分组 2023 年 4 月 -2024 年 4 月实施常规管理 , 设为常规组;2024 年 5 月 -2025 年 5 月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模式 , 设为研究组, 两组均为同一批护理人员。年龄28-40 岁;主管12 人、护师4 人。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医院和消化内科科室的规章制度开展护理工作 , 日常监督护理人员的行为、职责 , 并采用一般方式对护理及工作进行考察。实施常规排班制度 , 要求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进行病房管理、患者病情监测和用药护理等工作 , 不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方式做出特殊要求。

研究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模式。 ① 构建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小组 , 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 , 组织护理人员开展各项工作会议、工作制度的制定以及制度的执行、建议工作当中 , 监督护理人员各项工作开展的情况 , 并将各项护理职责落实到每位护理人员身上。 ② 每周组织一次工作总结会议,要求护理人员根据现阶段护理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并针对问题分析出具体原因,如“患者数量和陪护人员较多导致人流管理难度大、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不配合”等 , 通过讨论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 并在科室原本管理制度基础上进行优化 , 并将新制度落实到后续工作当中。 ③ 定期为科室护理人员开展培训和讲座活动, 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

1.3 观察指标

① 比较两组护理质量 , 自制量表分别从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病房管理、基础护理、问题解决能力、与医生配合度几方面进行评估 , 每项 0\~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

② 对比两组护理人员专业能力,自制量表分别从用药管理、风险防范、突发事件处理、沟通能力、人文关怀、预见能力几方面进行评估 , 每项 0\~100 分 ,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能力越强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护理质量、护理人员专业能力、护理人员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均为计量资料且经Shapiro-Wik 检验符合正态分布 , 以(s) 表示, 组间比较行配对样本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对比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对比[( ),分 ]

3 讨论

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复杂,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有效的护理管理策略能够增强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确保护理工作的高效与质量。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作为一种系统性、持续性的护理管理模式,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该模式通过定期的工作总结会议,组织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制度的完善,不仅满足了护理人员对管理模式的需求,还逐步解决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此外,以小组形式开展的护理工作,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带领经验较少的同事,不仅确保了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还提高了科室整体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研究组,在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专业能力评分以及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评分方面,均显著高于常规组。

参考文献

[1] 张晓田 , 李晓坤 , 刘翠玲 . 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中国卫生产业 ,2024,21(22):90-93.

[2] 吴群英 . 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消化内科护理管理的效果 [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20,9(3):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