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幼小衔接体育活动教学策略探究
刘莎莉
南安市紫封小学
引言: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过渡阶段,对幼儿未来学习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活动因其实践性、趣味性与综合性特点成为促进幼小衔接重要途径。然而现阶段幼小衔接体育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探索科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通过分析幼小衔接体育活动教学现状与困境提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教学模式与方法,并探讨资源整合与评价体系优化路径,期望能够促进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质量提升。
一、幼小衔接体育活动教学现实困境与发展需求
幼小衔接体育活动教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衔接不畅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幼儿园阶段强调游戏化、趣味性,小学阶段则注重系统性、规范性,两个阶段教育理念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幼儿园为迎合小学要求过早引入小学化体育教学内容忽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部分小学未充分考虑幼儿园体育活动特点,直接开展正规体育课程导致幼儿适应困难。教学内容衔接断层问题突出,幼儿园阶段体育活动内容往往缺乏系统性,与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联系不紧密未能形成有效衔接。与此同时部分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偏于简单化、随意性,缺乏科学规划,而小学一年级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过于复杂,超出幼儿能力范围导致学习困难增加。
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标准不统一也制约幼小衔接体育活动质量提升,幼儿园阶段多采用观察法、活动记录等质性评价方式,而小学阶段则侧重量化考核,评价标准转变过于剧烈容易引发幼儿焦虑感。家园校协同机制不完善,家长参与度不足对幼小衔接重要性认识有限,未能配合园校共同做好幼小衔接体育活动,部分家长过于关注知识学习忽视体育活动价值,甚至出现讨厌体育心理倾向。面对这些困境亟需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幼小衔接体育活动重要性建立科学衔接机制,需要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使幼儿园教师了解小学体育教学要求,小学教师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构建循序渐进体育活动课程体系,设计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内容,实现幼小体育教学内容平稳过渡。
二、构建适应幼儿身心特点衔接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
构建适应幼儿身心特点衔接体育教学模式应坚持游戏引领、活动体验原则,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可以采用游戏化体育活动—半结构化体育学习—初步体育技能培养三阶段递进模式,实现幼小体育教学平稳过渡。第一阶段以游戏化体育活动为主,通过富有趣味性游戏引导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兴趣,第二阶段引入半结构化体育学习,逐步增加规则意识培养自律能力,第三阶段开展初步体育技能培养,有计划地教授基础体育技能为小学体育学习奠定基础。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应突出综合性与阶段性,围绕基本动作能力、身体素质、协作能力三条主线设计内容。基本动作能力培养包括走、跑等基础动作,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身体素质发展注重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素质培养融入趣味性训练,协作能力培养则通过集体游戏、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为小学集体体育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创新是提升幼小衔接体育活动效果关键,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激发幼儿参与兴趣,如设计森林探险、海洋世界等主题情境引导幼儿在模拟环境中自然习得各种基本动作。项目教学法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系列体育活动形成完整学习体验,如小小运动会项目包含各类基础运动技能训练、规则学习等内容,全面培养幼儿综合能力。游戏化教学法将体育技能学习融入各类游戏中寓教于乐,如小兔跳跳捉迷藏等游戏可有效训练跳跃能力、灵敏度,同时应注重分层教学,根据幼儿个体差异设计难度递进活动确保每位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引入预适应训练,在幼儿园高年级阶段适当增加小学体育活动元素如基础队列训练、简单体育器材使用等,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小学体育课堂。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幼小衔接体育活动资源整合与评价体系
优化幼小衔接体育活动资源整合需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多方面入手,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建立幼小衔接体育教师共同体,促进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体育教师交流合作,通过开展教研活动、观摩课等形式增进双方教学理念交流,促进教学方法互鉴。采用师徒结对模式,由小学体育教师指导幼儿园教师掌握体育教学专业知识,幼儿园教师则分享幼儿心理特点与教学经验实现优势互补,引入体育专业人才参与幼小衔接体育活动指导,能极大提升教学专业性。物质资源整合方面幼儿园与小学实现场地设施共享机制,小学开放体育场馆供幼儿园组织参观与体验活动,同时幼儿园设置小学常见体育器材,如单杠、跳绳等帮助幼儿提前熟悉。课程资源整合则需构建衔接性课程体系,编制幼小衔接体育活动指导手册,明确各阶段教学内容与目标确保衔接过程系统连贯。
完善幼小衔接体育活动评价体系需构建多元、科学评价机制,应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关注幼儿个体成长过程,避免单一结果评价。可以采用成长档案袋方式记录幼儿体育活动参与情况、能力发展变化,形成连续性评价资料,制定科学评价标准,应基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设置合理评价指标。评价内容需涵盖动作技能、身体素质等多个维度全面反映幼儿发展状况,评价方法应多样化,结合观察记录、活动表现等多种方式获取全面评价信息。家长参与是完善评价体系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会等形式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过程,增强评价真实性与全面性,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性解决问题。通过资源整合与评价体系优化能够为幼小衔接体育活动提供坚实支撑,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实现幼小教育有效衔接。
结论:幼小衔接体育活动教学策略探究对促进幼儿平稳过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幼小衔接体育活动教学现状与困境构建适应幼儿身心特点教学模式与方法,优化资源整合与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幼小衔接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深入挖掘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学策略,完善衔接机制构建科学、系统幼小衔接体育教学体系,为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世芬 . 基于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大班体育活动的教学策略 [J]. 教育 , 2024.
[2] 石小卉 . 幼儿教育中幼小衔接教学策略探究 [J].Modern EducationExploration, 2024, 5(4).
[3] 丁海勤 . 基于幼小衔接视角的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探析 [C]//2023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学术座谈会论文集(三).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