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统筹下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李婷婷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湖第一小学 163000
引言:随着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素质教育需求,思辨性阅读作为一种高阶阅读形态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焦点。大概念统筹强调知识间联系与整合为思辨性阅读教学提供了新视角,探究立足大概念统筹探索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期望能够突破传统阅读教学局限构建更具启发性且富有思辨色彩教学体系,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全面提升为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解析概念,构建框架:思辨性阅读教学核心要素
辨性阅读作为一种高阶认知活动,期望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表层理解进入深层次思考与辨析。在大概念统筹下思辨性阅读教学应围绕整体把握、批判思考、跨界联结三大核心要素展开。整体把握要求学生从宏观视角理解文本内涵把握文章主旨与结构特点,批判思考引导学生对文本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形成独立见解,跨界联结则鼓励学生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实现知识迁移与整合。教师应基于这三大要素构建系统化教学框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单一文本理解走向多维思考空间。构建思辨性阅读教学框架需注重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应当从预设导入、深度解读、多元探究、反思迁移四个环节进行设计,预设导入阶段教师通过设置情境或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其带着思考进入文本,深度解读阶段聚焦文本关键信息,引导学生挖掘隐含意义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多元探究阶段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碰撞思想,反思迁移阶段,引导学生将文本所得与自身经验结合形成新认知并应用于实际情境。这一框架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又体现了思辨性阅读特点,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
二、聚焦文本,引导思考:思辨性阅读教学关键路径
思辨性阅读教学路径构建需立足文本特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链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优质文本选择应具备多层次内涵与思辨价值,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空间。教师应当从文本中挖掘矛盾点或价值冲突,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多维思考,问题设计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由表及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层理解逐步过渡至深层探究。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民主讨论氛围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敢于质疑文本观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思维导图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角色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思维引导者适时捕捉学生思考亮点,给予肯定与拓展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同时应重视学生多元思维培养,通过比较分析、假设推理等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以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教学为例,教师应当突破传统解读模式聚焣文本思辨价值点,课前设计情境:“假如你是小马,面对未知河流会如何决策?”引导学生思考决策依据与风险评估。进入文本后围绕“小马为何犹豫不决”“老牛与松鼠建议为何截然不同”等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探究认知差异来源,可以组织老牛松鼠辩论会让学生分组辩论两种建议优劣,体验不同立场思考。教学深入处引导学生思考经验可靠性边界、如何看待他人建议等问题,提升思考深度,设计拓展任务:“如果河水突然涨潮小马该如何应对?”培养学生应变思维。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遇到困难应采取何种态度实现知识迁移,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鼓励学生质疑文本,表达个人见解,通过多角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实现从故事浅层理解到人生哲理思考跨越彰显思辨性阅读教学价值。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激发潜能,培养能力:思辨性阅读教学深层目标
思辨性阅读教学深层目标在于全面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其多元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应着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其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分析与评价,通过设计找证据、讲道理等教学环节训练学生从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合理推理形成自我判断。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突破常规思路,探索文本多种可能性解读,通过续写故事、改变结局等活动拓展思维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引导其反思自身阅读过程与思考方式,利用阅读日记、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梳理思路,明晰认知结构提升思维品质。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还需注重学科融合与实践应用,将语文阅读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构建跨学科思维训练体系,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增强知识迁移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以三年级上册第 8 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围绕思辨能力培养设计系列探究活动,初始阶段引导学生提取文中描写小女孩境遇的细节如寒冷的天气、无人问津的火柴、奶奶的幻象等,分析安徒生笔下小女孩悲惨处境,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作者要创作这样一个悲剧故事,从文本中寻找作者情感表达方式与表达原因。进而设计比较思考环节让学生将文中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当代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措施进行对比,思考哪些社会问题仍然存在,社会进步带来了哪些变化以及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还可以引导学生跨文化思考,比较不同国家对儿童权益保护的差异或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教学活动应当采用情境模拟,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不同角色或现代社会中的不同身份,通过对话展现人们对待弱势群体态度的变迁,或组织“如何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主题研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递温暖与关爱。通过多维度思考与探究,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还能形成对社会公平与人道主义的思考,培养同理心与批判性思维,实现思辨性阅读教学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目标。
结论:基于大概念统筹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为传统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解析概念构建系统框架,聚焦文本引导深度思考,激发潜能培养高阶能力,能有效提升学生思辨水平与语文素养。实践证明思辨性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更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构建更加科学有效思辨性阅读教学体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房秀娟 . 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语文中学段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 [J].2025.
[2] 郑志刚. 基于大概念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整体教学——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4(5).
[3] 黄文娟 .”双减”下有效提高小学生阅读思辨能力策略 [J].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