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的价值、困境及创生路径研究

作者

吴禹萱 周子璇 邓琪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710199)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异常重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使命,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及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教育传承。本研究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出发,充分挖掘二十四节气的教育价值,系统分析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的价值,通过文本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发现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的五重困境,并基于此探讨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的创生路径,以期为托育机构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托育课程,价值,困境,创生路径

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应有之义。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均为深化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创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学段的课程提供了政策支持。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正式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非遗内容贯穿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此后二十四节气融入课程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幼儿园阶段,而忽略了向托育阶段的顺延。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为幼儿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体验,是一种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既能满足少子化时代幼儿家长高质量育儿的现实需求,又能回应托育机构高质量课程开发的需求。本研究期望通过调研与反馈,实现非遗与托育课程的深入融合,形成托育机构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托育课程融汇的宝贵经验。

一、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

(一)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它反映了自然界中气候、物候等的变化规律,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命名和含义,如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雨水表示降水增多,冬至则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节气不仅是时间制度,也是一个包含口头文学、民俗节庆、人生礼仪等文化表现形式的体系,集中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的时令哲学、历史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二)二十四节气的教育价值

随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遗产逐渐被引入教育领域。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世界非遗宝藏。其包含的物候特征、民俗活动、民间谚语、传说故事等,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在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教育价值愈发显著。目前已有的与二十四节气教育相关的研究主要聚焦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二、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的价值

当前二十四节气融入学前教育阶段课程的研究主要关注幼儿园课程。大多数研究都提及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和现代传媒的冲击,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从教育与文化传承关系的角度,任莹莹主张将幼儿园作为二十四节气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实践中注重趣味性、科学性、系统性以提高幼儿的参与度[]。钟倩瑜认为在课程实践中融入二十四节气的理念,有利于幼儿园课程多元化、综合化发展及幼儿全面发展[]。王荣荣认为二十四节气延伸出的丰富文化内容,如文学、科学、健康、艺术等,对幼儿审美情趣、审美感受能力、文化品格和科学态度等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政策层面并未下发托育课程的指导文件,现实中的托育课程建设主要关注国际课程理念及实践经验,如蒙台梭利、华德福等理念的实施,而忽略了植根于本土、深挖我国宝贵的非遗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价值,具体表现在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传承与弘扬非遗三个方面。

(一)最直接的价值:丰富托育课程内容

传统的托育课程内容偏重于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认知训练,而缺乏对幼儿文化教育和自然教育的关注。根据《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的基本理念,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可以丰富课程内容,使其多元化,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托育机构依据不同节气、不同内容与形式,为幼儿活动提供足量的可操作材料,且定期进行补充和更新,丰富幼儿的课程体验。二十四节气应用于托育课程,有助于教师从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入手,积极为幼儿探寻自然生态资源中的教育内容,为幼儿构建特色课程教育,增进师幼间的积极互动与交流。

(二)最核心的价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与文化内涵,将其融入托育课程,能启智润心,促进幼儿在认知、语言、动作、社会性等的全面发展。

在认知发展方面,一是丰富幼儿对自然界的认知。节气的更替伴随着自然现象的变化,幼儿能直观感受到季节的转换,气候变化和自然规律。二是促进幼儿科学探究和创新思维。节气变化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多个领域,通过探索节气背后的原理,幼儿滋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三是涵养幼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启蒙环保意识和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

在语言发展方面,一是丰富幼儿的语言素材,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歌赋、民间谚语数不胜数。二是提升幼儿对非遗的语言理解能力。教师与家长给幼儿讲述节气相关的故事传说,能极大地提升幼儿对于非遗的理解。

在动作发展方面,参与节气相关的手工制作锻炼精细动作,参与户外锻炼提升身体协调性。节气活动往往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节气饮食、节气农事等活动均可帮助幼儿理解生活实践,提升生活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在社会性与情感发展方面,托育中心的节气活动常在集体中进行,往往与节日庆典相结合,既能培育幼儿社交技能,又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助力幼儿情感表达与调节,增进亲子关系,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最宏大的价值:传承和弘扬我国非遗

最宏大的价值在于托班幼儿从小接触和了解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和弘扬我国非遗。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托育课程,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文化视野,通过亲身感知与操作,在幼儿心中播下对非遗的认知、保护和传承的种子,强化中华文化根基,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这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强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教育的文化传承使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呼应。托育机构应积极探索、开发二十四节气融入课程资源,积累实践经验,并通过家长的参与和社区的合作,扩大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影响力,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弘扬。

三、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的困境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非遗的一部分,更是自然界时序更迭、万物变化规律的集中体现,将其融入托育课程已成为托育机构探索课程创新的趋势之一。西安市M托育园主张顺应时节的自然主义教育,2023年9月已初步构建了二十四节气融入托大班的课程体系。课题组于2024年9月以G托育园托大班为研究对象展开调研,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了20份园所托大班节气活动的教案,以局外人的身份参与式观察了托育教师为托大班幼儿组织的10次节气活动,并对托大班的3位托育教师以及1名园长进行访谈。在对M园托大班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的活动进行较为深入的调研后,发现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的困境有以下五重表现。

节气课程的目标不清晰

目标不清晰的表现一在于托育教师在设计二十四节气活动时,未考虑幼儿的兴趣和实际发展需求,导致活动目标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脱节。例如,教师习惯性地关注于节气的知识和传统习俗的传授,而忽视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亲身体验和探索来感受节气的重要性,也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表现二在于托育教师在制定二十四节气活动目标时,未根据节气的特点和教育价值进行系统规划,导致活动目标零散、缺乏连贯性,进而影响幼儿对节气文化深入的理解。

(二)节气课程的内容不适宜

M托育园仅在托大班针对2-3岁幼儿推行二十四节气托育课程但节气课程内容缺失适宜性。由于托大班幼儿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课程伊始讲述复杂的节气知识对幼儿而言晦涩难懂。而现有的教育活动设计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往往偏重于对节气的名称、时间以及部分气象变化的解释,缺乏与儿童认知能力、及实际兴趣相符的内容。

(三)节气课程的活动方式较单一

托大班现有的节气活动设计主要是使用绘本故事、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节气的由来和习俗,较少涉及创意手工、实验探索游戏等操作性的活动方式。整体而言,缺乏与幼儿认知能力、兴趣需要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活动方式较为单一。

节气课程的场景不真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幼儿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减少,许多幼儿对不同节气植物的季节生长样态缺乏亲身体验。而托大班的节气课程多在室内,虽然托育教师有意安排真实的植物与果实,图片及视频,但使这种缺乏整体真实场景,限制幼儿直接感知的活动阻碍了幼儿对节气变化的真实全面的感知。

(五)节气课程的资源较零散

经访谈发现,M园的托育教师文化素养与专业化程度不高,因此节气课程资源的开发参考了网络上良莠不齐的资源,较为零散,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教材资源,导致每位教师理解不一致,在组织节气活动时未围绕二十四节气进行系统的资源整合,也未获取家长及社区的支持,幼儿体验感较差,家长配合度不高。

四、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的创生路径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

托育机构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这是课程实施的基础保障。课程计划首先应明确二十四节气融入的目标与内容,确保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应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其次,在课程总计划的基础下进一步细化课程计划形成每个阶段的课程计划,确保幼儿感知-体验-传承的阶段发展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得到体现,充分发挥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的现实价值。最后,阶段性课程计划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也将助力科学的课程体系生成。

(二)拓展课程活动方式及场景

在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的过程中,创新活动方式及场景是重要一环。这既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还能更好地促进对节气的感知。托育教师可根据2-3岁幼儿感知运动阶段的思维特点,带领幼儿走进真实场景,开展体验式与亲子互动活动。体验式活动能够直观感受节气的变化。例如,立春时节组织踏青活动,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春天的美好,采摘花草等道具装饰教室,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方式加深对春天的认识。亲子互动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参与主动性。托育教师可定期举办节气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共同为幼儿创造丰富的体验。例如,冬至时节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包饺子、品尝冬至美食,同时讲述冬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增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

(三)整合节气融入托育课程的资源

托育机构的教师应学会资源收集、整合与优化。数字化时代,第一是利用网络收集节气的相关知识、故事、儿歌、食育等资源[],练就择宜的匠心。第二是收集与节气相关的绘本资源,建立节气阅读角。第三是吸纳家长资源,可定期举办家长工作坊,让家长了解节气教育的价值与方法,或邀请家长志愿者参与节气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最后是整合社区资源,可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的节气活动作为托育课程资源。

(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

托育机构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一方面,要注重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和积累,以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为契机,在教师培训和日常工作要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帮助教师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同时,在面对非遗融入托育课程类似课题时,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探索和教研活动,提升专业素养及创新能力,基于托班幼儿特点积极开发与创新设计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五)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合作与沟通

托育机构应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合作与沟通,获取信任、支持与配合。家长和社区对托育课程创新的认可,是营造良好氛围,提升托育质量的关键。在推进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的实践中,可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让家长了解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的价值。通过成果展示,让家长认可课程内容,引导家长积极参参与及配合课程的实施。同时,与社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社区资源为依托,开设主题讲座、育儿交流会,宣传二十四节气融入托育课程的理念,与社区联合举办公益性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