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颜晨怡 卜毛毛
嘉兴大学 平湖师范学院 嘉兴 314000
一、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这指明了劳动教育并非孤立存在的教育环节,而是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渗透于生活各场景的综合育人实践。家庭是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够在细节中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与责任意识,这种浸润式影响是学校教育难以替代的;学校通过课程设计、技能训练、价值引导,为劳动教育提供专业框架与科学路径,避免教育的随意性;社会以丰富的实践场景,如企业生产、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劳动的社会功能与时代价值。三者协同,正是对政策“拓宽劳动教育途径”的具体落实,有利于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育人合力,确保劳动教育从观念到行为、从知识到实践的真正落实。
二、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整合多方资源,提升教育效能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三个不同的教育空间,有着不同的资源优势。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能打破单一教育场景的局限,为学生构建“认知-实践 - 内化”的劳动素养培育路径。学校有着专业的教育理念、系统的课程体系和专职的师资队伍,能够促进劳动教育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家庭通过情感联结与个性化指导,以及具体的互动,能够解决学生在劳动中的具体困惑,实现教育的精准化;社会则拥有丰富的实践场景与专业资源,例如社区的公共空间、非遗传承人的技艺经验等,都是重要的教育载体,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了一个平台。家校社协同,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让学校的课程设计对接家庭的生活场景,将社会的实践资源融入学校教学计划,避免劳动教育“碎片化”问题,有效解决劳动教育中“学校场地有限、家庭指导不足、社会资源闲置”的现实难题,显著提升教育效能。
(二)家校社协同,多方共助学生成长
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是为学生成长注入多元养分的关键路径。在家庭中,学生通过日常劳动,体会责任与付出,从整理房间到参与烹饪,在劳动中积累技能;学校则以系统性课程搭建劳动认知框架,从课堂讲解到组织校园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与规范;社会提供的职场体验、公益劳动等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社会运转中看见劳动的多样性,如清洁工的坚守、科研人员的钻研、创业者的拼搏,深化学生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知。在不同场域中,学生可获得多元劳动体验,掌握具体劳动技能,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沟通,提升效率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三种不同的教育形态,各自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职责范围、影响价值。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应构建常态化联动机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三方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教育效率。
在线上,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建立数字化沟通平台。家长通过平台上传孩子的家庭劳动记录,社区及时发布公益劳动、职业体验等活动信息供学生参与,学校则同步推送劳动教育课程进度与延伸任务,让三方动态掌握学生的劳动轨迹,避免教育内容重复或脱节。除了构建线上沟通平台,线下交流同样重要。学校可牵头成立“劳动教育协同委员会”,吸纳家长代表、社区工作者、企业负责人等参与,定期召开会议明确阶段性目标,如学期初共同制定“家庭劳动清单”“社区实践日历”,学期中协商解决在计划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完善教育内容,最后在学期末联合评估教育效果,以便后续改进,提升教育质量。
这种常态化的线上线下协同机制,既确保了劳动教育实施过程的规范有序,又通过多方主体的深度交流与参与形成育人合力,能够有效推进劳动教育的落实。
(二)明确职责,发挥优势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首要场所,家庭教育具有全面性、渗透性、权威性、针对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因此,家庭应立足生活场景,发挥劳动教育的“浸润式”优势。家长可借助每日生活中的劳动契机,让孩子参与食材采购、餐后清洁、衣物晾晒等活动,利用家庭劳动的灵活性与针对性,结合孩子年龄特点,设计个性化任务。这种在亲情陪伴中开展的劳动教育,既能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又能通过家长的及时肯定与引导,强化其对劳动价值的认同,为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教育筑牢情感与习惯基础。
学校是学生系统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需依托系统的教育资源,通过专门的劳动课传授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如讲解工具使用规范、劳动安全常识等。还可以搭建多样化的校园劳动平台,设立班级卫生岗、校园农场管理队等岗位,组织“劳动技能竞赛”“校园美食节”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培养责任意识与协作能力。此外,学校应主动承担起协同枢纽的角色,可以制定《家校社劳动教育协同手册》,明确三方沟通的频次、内容,并通过教师培训提升家校沟通能力,确保劳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实施的连贯性。
社会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平台。社区可盘活公共空间,设立“劳动实践基地”,如在社区花园开辟“亲子种植区”,在文化广场组织 “公益清洁日”,让学生在服务邻里中体会劳动的社会价值。并且,社区还可以联动辖区内的商铺、医院、养老院等机构,提供“职业体验岗”,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形态。企业可开放生产车间、办公场所,设计“一日小工匠”“职场体验营”等活动,让学生观察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感受产业劳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此外,社会需共同营造尊重劳动的氛围,通过宣传普通劳动者的奋斗故事、设立“少年劳动之星”评选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家庭、学校形成同向共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0):7-11.
[2] 黄河清. 家校合作导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何齐宗 , 罗佳姚 . 家校社共育视域下学校劳动教育的困境、归因与对策 [J]. 教育探索 ,2025,(02):24-28.
[4] 汪路艳 . 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突破 [J]. 中国校外教育 ,2025,(03):17-25.
[5] 张筱翠 .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探索 [J]. 华夏教师 ,2024,(1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