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高年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姜华
新建区实验小学
一、背景分析
新课程改革推动小学英语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综合能力培养,但高年级仍普遍存在“课堂活跃与知识留存失衡”问题:学生课堂参与游戏、对话等活动积极性高,但课后难以回忆和运用所学内容,中等生和后进生表现尤为明显。
深入观察发现,这一现象源于教学活动与知识内化的脱节:传统课堂设计常以“形式热闹”为目标,活动虽丰富却缺乏“意义建构”引导,学生多机械模仿或被动参与,未能理解语言使用场景与逻辑。例如,“角色扮演”若仅停留在背诵脚本,未结合真实生活经验,知识难以迁移应用。
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与生活经验已发展,学习需求从“兴趣培养”转向“意义运用”。因此,教学设计需打破“形式化活动”局限,让学生在有意义的实践中感知语言、建构知识,实现从“课堂参与”到“能力留存”的转化。本文聚焦此问题,探索有效教学改进策略。
二、核心概念说明
(一)小学英语
以激发兴趣为基础,培养自信心、学习习惯与策略;目标是掌握基础英语知识,形成听说读写技能,具备简单应用能力。同时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认知能力,通过文化对比开阔视野、培育爱国情怀,奠定终身学习基础。
(二)课堂设计
教师基于教学目标、学情和内容,对活动、资源、互动方式的系统性规划。本文特指以“知识内化与应用”为核心,兼顾趣味性与实效性的活动规划,强调活动与生活联结、语言与思维结合、个体与合作平衡。
(三)课堂活动
聚焦“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即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包含真实交流需求、引导主动思考的活动(如情境对话、问题解决任务),区别于单纯追求形式的机械性活动(如重复跟读、无意义游戏)。
(四)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组,通过明确任务分工(如信息收集、讨论、角色配合)促使共同完成目标。强调“有效性”,确保每个学生(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参与表达、承担责任,通过交流深化语言理解。
三、“课堂活跃与知识留存失衡”现象的成因
(一)活动设计缺乏“意义锚点”
传统活动多以“语法点”或“词汇表”为核心,忽视语言“使用场景”。例如,教学“现在进行时”仅反复操练“She is reading”,未结合“描述身边同学正在做的事”等真实情境,导致学生虽能背诵句型却无法主动运用。中等生和后进生因基础薄弱,更易在机械操练中迷失,难以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结。
(二)教师对活动意图的传达模糊
部分教师未向学生明确“活动目的”与“语言目标”的关联。例如“购物对话”活动中,若仅要求“完成流程”而未强调“如何询问价格、表达需求”,学生可能只关注“流程正确”,忽视核心句型理解。这种“重形式轻目标”导向使学生难以把握重点,课后易遗忘。
(三)学生参与存在“表层化”倾向
课堂氛围常由少数优等生主导,中等生和后进生多“被动跟随”。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因害怕犯错沉默或仅充当“听众”,缺乏主动表达机会。这种“假参与”导致他们未能通过“输出”强化记忆,知识留存率低下。
四、教学改进策略
(一)设计“三维度”知识内容:切合实际、有意义、有挑战性
切合实际:选取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如“校园生活”“家庭日常”。例如,教学“情态动词 can”时,结合“班级才艺展示”情境,让学生用“She can dance. I can sing.”描述,建立语言与生活的直接关联。
有意义:赋予语言“功能价值”,明确“学了能做什么”。例如学习“问路与指路”句型时,设计“校园寻宝”任务,学生需用“Where is thelibrary?”询问并根据指引找到目标,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句型意义。
有挑战性:针对不同层次设计梯度任务。例如“生日派对”主题中,后进生完成“Happy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you.”等基础表达,中等生拓
展“Do you like the gift? It’s a book.”,优等生尝试“Let’s sing the birthday song together.”,确保每个学生在“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中获得成就感。
(二)优化小组合作,促进深度参与
异质分组,明确角色:按“优中差”比例分组,设置“记录员”“发言人”“检查员”等角色并轮流担任。例如,后进生记录关键词,中等生整理对话框架,优等生补充细节,确保全员参与。
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设计合作完成的“真实任务”,如“制定班级英语通知”,小组需共同讨论内容(时间、地点、活动)、选择句型、分工撰写,在协作中运用知识。
教师引导,关注弱势:教师巡回指导,对中等生和后进生给予针对性提示(如“试试用‘We will...’表达计划”),鼓励开口,避免优等生“包办代替”。
(三)强化“输出- 反馈”循环,巩固知识留存
即时应用:课堂后设置“生活迁移”环节。例如学习“天气”词汇后,让学生用英语向家人描述天气,次日分享“我对妈妈说:It's rainy today.Take an umbrella.”。
多元反馈: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聚焦“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例如“点餐”对话后,引导学生评价“他用‘May I have...’很礼貌,加上‘please’会更好”,在反思中深化理解。
错题跟进:建立“个人错题本”,针对高频错误(如时态混淆)设计专项练习,如用“昨天 / 今天 / 明天”时间轴对比操练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将来时。
五、总结与展望
针对“课堂活跃与知识留存失衡”现象,本文提出以“有意义的语言实践”为核心的改进策略,强调知识实用性、合作有效性及反馈及时性。实践表明,这些策略能促进中等生和后进生的知识内化,提升课后主动运用能力。
未来可探索“家校协同”机制(如“家庭英语任务单”引导家长参与),强化知识生活化应用;结合信息技术开发情境化学习资源,提供更多自主练习机会,持续提升教学有效性。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让语言“活”起来——从课堂活动到生活应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方能解决“学了就忘”问题,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