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汽车运营调度中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作者

徐宁

威海市临港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威海 264200

第一章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汽车运营调度已成为现代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支撑。截至 2025 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道路网络日益复杂化,这使得运营过程中面临的突发事件呈现多样化、高频化特征。交通事故、极端天气、设备故障等意外情况不仅威胁乘客安全,更可能导致大面积交通瘫痪,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当前,传统调度模式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普遍存在响应迟缓、资源调配不合理等问题,亟需建立更具韧性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二章 汽车运营调度中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2.1 突发事件的定义与分类

在汽车运营调度领域,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非预期且对正常运营秩序造成干扰或破坏的事件,其核心特征包括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根据影响机制和处置特点,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类:

(1)交通运行类突发事件

主要包括交通事故、道路拥堵、基础设施故障等直接影响车辆通行的情形。这类事件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聚集特征,如山区高速公路因恶劣天气引发的连环追尾事故,其处置需优先考虑交通流疏导与救援通道保障 [1]。郭晓晓在研究中也强调,针对不同交通场景需提取关键决策点,例如隧道事故与平面道路事故的处置流程存在显著差异 [2]。

(2)设备设施类突发事件

涵盖车辆故障、调度系统宕机、能源供应中断等技术性问题。随着车场自动化水平提升,此类事件的连锁反应风险加剧,例如充电桩故障可能导致纯电动公交车辆集体停运。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并建立冗余备份机制,可显著降低该类事件的发生概率[3]。

(3)环境与社会类突发事件

涉及极端天气、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活动等外部因素引发的运营中断。与交通运行类事件相比,其影响范围更广且持续时间更长。例如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可能同时造成多个车场停用,需启动跨区域调度预案。魏亨在研究中指出,对此类事件需建立分级响应机制,结合影响程度动态调整处置策略[4]。

从管理角度而言,突发事件的科学分类是制定针对性预案的基础。当前主流分类方法主要依据事件成因(自然/ 人为)、影响范围(局部/ 全局)和处置时效(即时 / 持续)三个维度展开。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普及,新型混合型事件(如网络攻击导致的调度系统瘫痪)逐渐显现,这对传统分类体系提出了补充完善的需求。实践表明,基于情景构建的分类方法能够更好适应多因素耦合的复杂场景,为后续应急决策提供清晰的问题界定框架。

2.2 国内外汽车运营调度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汽车运营调度中的应急管理展开了多维度研究,研究重点逐渐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控,技术手段也从经验驱动发展为数据驱动。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信息化平台构建与多部门协同机制。正如郭晓晓在研究中指出,场景驱动的应急处置方法能有效提升调度决策的针对性,通过分析不同突发事件场景的特征差异,可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响应流程 [5]。部分学者尝试将知识图谱技术引入应急管理领域,王晶晶的研究表明,该技术能够整合分散的应急知识,实现突发事件信息的快速关联分析,为动态决策提供支持[6]。在实践层面,国内多个城市已开展智能调度系统试点,通过车载传感器和路侧设备实时采集运行数据,显著提升了故障预警能力。

尽管研究成果丰硕,现有应急管理体系仍面临共性挑战。预案动态更新机制不完善导致应对新型突发事件时效率低下,多源数据融合不足影响决策准确性,跨部门协同存在信息壁垒等问题亟待解决。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风险识别、资源调度等环节的应用模式,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交通应急管理挑战。

第三章 汽车运营调度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策略

3.1 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汽车运营调度中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需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通过多层次、全流程的制度设计实现突发事件的高效应对。基于前文对突发事件分类及管理现状的分析,本部分提出由基础层、执行层和保障层组成的立体化架构,重点解决预案针对性不足与响应滞后问题。

在基础层建设中,信息化平台发挥核心支撑作用。通过整合车载传感器、路侧设备及调度中心的实时数据,构建覆盖车辆状态、路况环境、人员配置等多维度的监测网络。例如,对纯电动公交车队建立电池健康度预警模型,当监测到异常充放电数据时自动触发检修预案,有效防范因电池故障导致的运营中断。同时,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关联历史事件数据与处置方案,形成结构化应急知识库,为决策者提供精准的案例参考。该层建设特别强调数据标准化处理,确保不同来源信息能够无缝对接,避免因数据格式差异导致的分析延迟。

3.2 应急响应流程与优化措施

在汽车运营调度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流程需要兼顾时效性与科学性。本节基于前文构建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出包含“监测预警、分级响应、动态处置、效果评估”四个阶段的闭环管理流程,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优化措施。

监测预警阶段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风险早发现。通过车载传感器实时采集车辆位置、速度、电池状态等数据,当检测到异常值时自动触发预警。例如,某市公交系统通过安装轮胎温度传感器,在车辆自燃事故发生前30 分钟发出预警,配合调度中心远程切断电源,成功避免事故发生。同时,整合气象、交通管制等外部数据源,建立多维度风险评估模型。对于山区高速公路运营场景,系统可结合坡度、能见度等参数预测事故风险,提前调整行车班次或变更路线。该阶段的关键优化在于提升数据融合能力,消除不同设备间的信息传输延迟。

效果评估环节通过多维指标检验响应质量。建立包含“响应时效、资源利用率、乘客满意度”等维度的评价体系,采用事后回溯与仿真验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某地铁联动公交应急案例显示,通过对比实际调度轨迹与系统推荐路径,发现人工干预导致的绕行过多问题,进而优化算法权重参数。更重要的优化措施在于建立知识沉淀机制,将处置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案例库,2025 年更新的某省级应急平台已实现处置记录自动归档与智能检索。

第四章 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汽车运营调度中突发事件的特征与应对需求,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的应急管理体系,为提升公共交通系统韧性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主要结论可归纳为三点:首先,基于情景构建的预案设计能显著提升突发事件响应的针对性,特别是在山区高速、隧道事故等特殊场景中,动态决策树模型的应用使处置效率得到明显改善。其次,信息化平台的整合应用破解了多部门协同难题,通过统一数据接口实现交通、医疗等部门的实时信息共享,在 2024 年特大暴雨事件中验证了跨系统联动的有效性。最后,“预防 - 处置 - 恢复”闭环管理机制的建立,使运营中断时间大幅缩短,其中事前预警系统对车辆故障的提前识别发挥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淏 . 港口突发安全事件分类与经典案例及应急处置策略研究 [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9):50-52.

[2] 郭晓晓. 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调度应急决策突发事件不规则场景细分[J].《物流科技》,2024,(14):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