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小学生五育并举和创新素养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张维
冕宁县高阳小学校
一、引言
在当今时代,教育的发展对于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五育并举”与创新素养的融合成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素养则是个体在创新过程中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将“五育并举”与创新素养相融合,能够为少数民族小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取得全面发展,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
(一)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众多学者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部分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仍存在差距。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设施简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图书资源,这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缺乏具有创新教育理念和能力的教师,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此外,少数民族语言与通用语教学之间的协调问题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研究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丰富的内涵。从古代的“六艺”到近代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举”思想,都强调了教育应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五育并举”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更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五育并举”的实施面临诸多困境。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各育之间缺乏有机融合,存在相互割裂的现象;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五育并举”的要求,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体系不完善,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导致“五育并举”难以真正落地。
(三)创新素养培养研究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新素养培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创新素养的内涵、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创新素养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然而,在少数民族教育中,创新素养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对创新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创新教育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三、理论基础
(一)“五育并举”的理论内涵
“五育并举”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德育是灵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智育是基础,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体育是保障,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身心健康;美育是升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劳动教育是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五育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素养的理论内涵
创新素养涵盖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多个维度。创新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观点和方法;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包括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创新人格是指个体在创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心理品质,如好奇心、求知欲、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等。
(三)“五育并举”与创新素养融合的理论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五育并举”与创新素养的融合符合教育生态学理论的要求,通过构建一个和谐、平衡的教育生态系统,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与创新素养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四、实践策略
(一)课程整合
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
跨学科融合课程设计:打破学科界限,设计跨学科融合课程。例如,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主题,整合语文、历史、艺术、劳动等学科知识。
(二)活动开展
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民族团结一家亲”“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创新精神”等。
社团活动:成立各类社团组织,如科技创新社团、艺术社团、体育社团等。
(三)评价体系构建
多元化评价指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发展、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和创新表现等方面。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小学生少数民族“五育并举”和创新素养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得出以下结论:
“五育并举”与创新素养的融合对于少数民族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取得进步,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整合、活动开展和评价体系构建是实现“五育并举”与创新素养融合的有效实践策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案例分析表明,“五育并举”与创新素养融合的实践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研究样本相对较少,研究范围不够广泛,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教育实践缺乏深入的对比分析;对“五育并举”与创新素养融合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讨。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涵盖更多地区和民族,深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教育特点和发展需求,为“五育并举”与创新素养融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同时,加强对“五育并举”与创新素养融合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探索如何更好地促进五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以及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素养培养的教育环境。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关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政府和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圣春.《五育并举传承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