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协同:破解幼小衔接焦虑的“双引擎”

作者

莫小琴

新华小学附属幼儿园

摘要:本文基于家校协同视角,创新性提出以家校协同作为破解幼小衔接的“双引擎”,旨在缓解孩子们在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过渡阶段所遇到的适应问题。研究针对家庭和学校两个角色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认为家校之间的用心沟通和合力协作,可以有效帮助孩子们顺利地完成幼小衔接过程,减少焦虑感。结果表明,搭建家校合力桥梁,积极推动父母积极参与和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能够降低孩子的过渡焦虑,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幼小衔接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并对教育家之间的协同探索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家校协同; 幼小衔接; 焦虑感

引言

在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阶段,我们尝试采用家庭和学校的协同合作方式,以缓和孩子的适应问题。这是因为,家庭和学校是两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教育场所。然而,传统的家校关系略显被动,只起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缺少真正的互动与协作。借助家校协同的方式,我们有可能创造一个支持环境,进行信息共享,通过协同解决问题来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减轻过渡焦虑,促进全面发展。

1、焦虑感的理论基础和来源

1.1 幼小衔接阶段焦虑现象的理论阐释

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从以游戏为主的学前教育向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小学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阶段孩子面临的焦虑感源于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新挑战的应对准备不足。发展心理学理论指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经历多次角色转换与环境适应,而幼小衔接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其特殊性在于学习方式、社交模式及自我认知的全面变革。这种变革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孩子的适应障碍与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对学习压力的恐惧、对纪律约束的不适应,以及对新人际关系建立的担忧等。

1.2 家校协同缺失下焦虑感的来源分析

家庭与学校作为儿童成长的两大支柱,在幼小衔接阶段本应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助力孩子平稳过渡。然而,传统家校关系中,双方往往局限于信息传递,缺乏深度互动与协作,导致焦虑感加剧。家庭方面,家长可能因过度保护或期望过高,无意中传递给孩子焦虑情绪,或因自身教育理念与方法不当,加剧孩子的适应困难。学校方面,教师若未能充分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或缺乏与家庭的有效沟通,则可能无法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引导,使孩子的焦虑情绪得不到有效缓解。

家校协同的缺失,使得孩子在面对幼小衔接的挑战时,缺乏必要的支持网络,从而加剧了焦虑感。因此,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强化双方沟通与协作,成为破解幼小衔接焦虑的关键。通过搭建家校合力桥梁,促进父母积极参与和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可以降低孩子的过渡焦虑,更有利于其全面发展,为未来幼小衔接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家校协同破解幼小衔接焦虑的策略构建

2.1 家校协同机制构建的理论框架

家校协同作为破解幼小衔接焦虑的“双引擎”,其有效运作依赖于一套完善的理论框架。该框架以儿童发展理论为核心,强调家庭与学校作为儿童成长双环境,需在理念、目标、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首先,在理念层面,双方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认识到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儿童社会性、情感、认知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其次,在目标设定上,家校需共同制定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阶段性目标,确保教育方向的一致性。最后,在行动实施上,家校应建立定期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线上平台等多种形式,实现信息共享与问题共商,形成教育合力。

此外,理论框架还应融入社会支持理论,强调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为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网络。通过构建这样的理论框架,家校协同机制得以在科学指导下有序运行,为破解幼小衔接焦虑奠定坚实基础。

2.2父母积极参与的实践路径

父母积极参与是破解幼小衔接焦虑的关键。在实践路径上,可创新开展“家长成长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幼小衔接主题设置系列课程,如“儿童心理解码”“高效陪伴技巧”等,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家长在体验中学习,提升教育素养。同时,设立“家长导师”制度,邀请有经验的家长分享育儿心得,形成互助学习氛围。此外,利用数字化工具,如开发专属APP,提供在线课程、育儿资讯及互动社区,让家长随时随地获取支持,增强参与感与实效性。

在培养孩子自主性与独立性方面,可设计“生活小能手”挑战赛,鼓励孩子在家中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整理书包、洗碗等,通过积分奖励机制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同时,与学校合作开展“学习小主人”项目,让孩子参与制定学习计划、管理学习时间,教师与家长共同给予指导与反馈,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为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3 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策略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可构建“三维一体”支持体系。一是加强“职前-职中-职后”全链条培训,职前阶段融入幼小衔接专题课程,职中阶段通过工作坊、导师制等形式深化实践,职后阶段则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资源与平台。二是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记录教师参与培训、研究及实践成果,作为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为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

此外,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家校协同创新奖”,表彰在家校协同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并给予资金、资源等多方面支持。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家校协同实验项目”,提供研究经费与专业指导,支持教师探索适合本地区、本校的家校协同模式,如开展“家校共育课程开发”“家校沟通策略创新”等项目研究,通过实践验证与优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破解幼小衔接焦虑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结束语

本研究以家校协同作为视角,深入探讨了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的协同作用和简化过程,强调了家校联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结果发现,通过构建家校协力桥梁,积极开展父母参与和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能有效降低幼儿转小学过程中的焦虑,更有助于孩子全面发展。然而,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建立起高效的家校协同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期待未来有更多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切入点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家校协同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提供更为广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丽霞.幼小衔接家校共育策略[J].今天,2023,(18):0245-0246.

[2]李悦.“时空陪伴”:家校社协同推进“幼小衔接”[J].江苏教育,2023,(28):65-67.

[3]吴楚颖.新时期“家校协同”背景下幼小衔接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3,(06):0096-0099.

[4]苏巧妙.家校社协同,让同伴交往为幼小衔接“添色彩”[J].福建教育,2021,(4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