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微习惯”培养策略在中段语文课堂纪律管理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谢小娜

遵义市汇川区第六小学 563000

一、引言

课堂纪律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师有效教学、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对于中段(三、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关键阶段,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纪律问题时有发生。传统的课堂纪律管理方式多以教师权威维持,侧重于对不良行为的制止和惩罚,这种单一的方式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长期养成。“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小到不可能失败,它强调从细微之处入手,通过逐步积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持久的良好习惯。

二、“微习惯”培养策略在中段语文课堂纪律管理中的实施意义

(一)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中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于复杂、抽象的规则理解能力有限。微习惯以简单、具体、可操作的行为目标为载体,如“上课铃响后,立即安静坐好”“发言前先举手”等,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和执行,符合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助于降低行为养成的难度。

(二)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传统的课堂纪律管理往往依赖教师的监督和提醒,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而微习惯培养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设定个人微习惯目标,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课堂纪律,提高学习效率。

(三)营造积极课堂氛围

当每个学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微习惯目标而努力时,课堂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学生在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微习惯”培养策略在中段语文课堂纪律管理中的实施过程 (二)反思

(一)微习惯目标设定

1. 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设定微习惯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个体差异。例如,对于自律性较差、上课容易分心的小明,可以设定“上课不随意讲话,不做小动作”这类简单基础的目标;而对于自律性较强、思维活跃的小红,则可以设定“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每周至少积极发表三次自己的见解”这样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2. 目标具体、可衡量:微习惯目标必须具体明确,让学生清晰知晓应做什么及如何做。比如,“每天认真完成语文作业”这一目标不够具体,可细化为“每天按时完成语文作业,书写工整,错别字不超过 3 个,错误率不超过 10% ”。同时,目标需具备可衡量性,以便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监督反馈。

(二)微习惯养成计划制定

制定阶段性计划:将微习惯养成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设定相应目标和任务。例如,第一周重点培养“课前准备习惯”,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下节课所需物品;第二周培养“认真倾听习惯”,课堂上老师讲课时学生要眼睛看着老师,不做其他事情;第三周培养“积极发言习惯”,鼓励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等。通过分阶段实施,让学生逐步适应和接受新的行为要求,避免因目标过多、任务过重而产生抵触情绪。

(三)微习惯实施与监督

学生自我监督: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监督,每天对自己的微习惯执行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微习惯养成记录本”,记录自己每天是否完成了微习惯目标,完成的打“√”,未完成的打“×”,并简要说明原因。例如,小刚在记录本上写道:“今天上课没有随意讲话,打‘√’;但作业书写不够工整,打‘×’,原因是写得太急。”通过自我监督,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伴相互监督: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助,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鼓励。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小组成员要监督彼此是否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是否积极参与讨论等。有一次小组讨论《景阳冈》中武松的性格特点,小组成员发现小美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就及时提醒她,小美随后认真倾听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伴的监督和鼓励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微习惯的养成。

教师定期检查反馈: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微习惯养成记录本”,了解学生的微习惯执行情况。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在班级公告栏表扬、奖励小贴纸等;对于存在问题学生,要耐心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比如,老师发现小辉经常未按时完成作业,便与他沟通,了解到是他晚上看电视时间过长,于是和他一起制定了新的作息时间表,规定晚上 8 点半前必须完成作业。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微习惯培养策略,确保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微习惯巩固

定期回顾总结: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回顾自己的微习惯养成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微习惯养成中的收获和体会,互相学习和借鉴。例如,在一次“微习惯养成分享会”上,小丽分享道:“通过坚持每天预习课文,我现在上课能更好地跟上老师的思路了。”通过回顾总结,学生能够加深对微习惯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坚持下去的信心。

四、“微习惯”培养策略在中段语文课堂纪律管理中的实施效果与反

(一)实施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微习惯”培养策略在中段语文课堂纪律管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课堂行为更加规范,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纪律明显好转。同时,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此外,课堂氛围更加积极向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微习惯目标设定要合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微习惯目标设定过高或过低,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效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微习惯目标的合理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监督反馈机制要完善:虽然建立了多种监督反馈机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例如,部分学生对自我监督不够重视,同伴监督存在形式主义现象等。今后要进一步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加强监督力度,确保微习惯培养工作的有效落实。

五、结论

“微习惯”培养策略为中段语文课堂纪律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通过设定微小、具体、可操作的微习惯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纪律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目标,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加强家校合作,确保微习惯培养策略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微习惯”培养策略将在中段语文课堂纪律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鸿娥 . 小学中段语文习作教学对策研究 []. 新课程 ( 教研版 ),2020,000(00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