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思政实践路径探讨
王健行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华侨实验学校 730000
引言: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要求各学科教学必须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责任,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任。甘肃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域其语文教学面临独特挑战,亦具备丰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探讨甘肃地区初中语文教学思政实践路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审视现实,把握初中语文教学思政元素融入困境与挑战
甘肃多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思政元素融入过程中呈现诸多困境,先表现为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部分教师对思政融入语文教学认识模糊缺乏系统规划,无法准确把握思政切入点导致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流于形式,未能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教材中固有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整合不到位难以形成特色鲜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单一刻板,部分教师习惯传统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思政教育往往简单说教化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政教育实效性受限。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过分注重知识考核忽视思政素养培养,导致教师教学侧重应试,思政育人功能弱化。
民族地区特殊语言环境也为思政融入带来挑战,多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语言障碍影响思政内容理解吸收,民族文化差异导致教学内容接受度不一,教师缺乏跨文化教学能力难以因材施教。课程资源建设滞后缺少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思政教材,现有教材民族文化元素不足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多元文化环境下教师缺乏跨文化教学经验,思政教育方式方法不够灵活难以达成预期教学效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升,部分教师自身思政素养不足,民族文化知识储备有限跨学科融合能力欠缺,影响思政教育质量,这些现实困境制约着初中语文教学思政实践深入开展亟需探索创新解决路径。
二、创新模式,构建民族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融合发展路径
民族文化资源蕴含丰富思政教育元素,将其融入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遵循系统化、情境化、体验化原则,系统化要求构建完整民族文化资源体系,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境化强调创设真实文化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体验化注重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亲身实践深化文化认同。教师应建立资源库收集整理甘肃地区民间文学、历史典故等素材,分类归纳形成结构化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项目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度参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打破时空限制扩展学习场域,课程评价应突破传统考试评价模式,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机制,关注学生思政素养发展,采用作品集评价、项目成果展示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成长过程。
以七年级上册《春》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巧妙融入民族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模式,课前引导学生搜集甘肃各民族描写春天诗词、歌谣、谚语,了解不同民族对春天感知特点。课中朱自清《春》文本赏析环节,教师应当设计比较阅读活动将课文与搜集民族文学作品并置,引导学生发现表达方式异同感受中华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选取东乡族民歌与文本中描写对比,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表达方式背后文化意蕴,写作环节设计我眼中家乡春天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记录家乡春景融入民族风情描写,课后组织春天印象摄影展,学生拍摄家乡春景照片配以文字说明,在班级展示交流形成班级文化墙。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拓展维度,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语文课堂实践体系
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语文课堂实践体系需构建多维立体教育格局,打破传统课堂限制拓展时空维度,先应建立以课堂为核心,辐射校园、家庭、社区全方位教育链条形成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物理空间拓展,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历史遗迹等校外资源构建开放式学习环境,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虚拟空间拓展,建立线上学习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内容维度上应挖掘语文教材中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等主题,同时引入地方民族文化素材,实现中华文化与地方文化融通,方法维度上倡导体验式学习,通过项目探究、情境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亲身感受。评价维度上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思想变化与行为习惯养成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主体维度上实现师生、家长、社会人士多方参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以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为例,教师应当拓展多元维度完善思政实践体系,课前组织长江流域民族文化探秘项目学习,引导学生查阅长江流域各民族分布情况、文化特色,了解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纽带历史意义。课中分析《三峡》文本时教师应当引入甘肃黄河文化素材,设计黄河三峡与长江三峡比较阅读活动,探讨两条母亲河对中华文明孕育贡献,感受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特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旅行情境,带领学生云游长江三峡欣赏自然景观同时了解三峡库区移民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拓展课外维度组织万里长江图协作绘制活动,全班分组完成长江不同段落文化调研,制作长卷展示长江流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突出民族团结主题。联合历史、地理学科教师开展大河文明与民族交融主题研讨,多角度分析河流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作用,通过家校协同鼓励学生与家人共同完成我家与长江黄河故事采访,搜集整理家族迁徙史感受中华民族血脉相连。
结论:
初中语文教学思政实践路径探索是立德树人理念落实重要举措,通过分析甘肃多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思政融入现状困境,构建民族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融合发展路径,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语文课堂实践体系,能够有效推动思政元素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育维度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薇娟.”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J].2024.
[2] 朱秀荣 . 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探讨 [J].今天 , 2023(8):0007-0009.
[3] 张米佳 .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应用研究 [D]. 洛阳师范学院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