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自动包药机应用下病区药房配药模式对比效果分析

作者

谢修平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省芜湖市 241000

【摘要】目的:研究对比病区药房配药中,手工配药与自动包药机配药的效果。方法:研究回顾性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病区药房配置的1000包药,其中2013年配置的500包使用手工配药方法,纳入对照组中;2014年配置的500包为自动包药机配置,纳入观察组中。对比不同配药模式的效果。结果:较观察组,对照组数量错误、品种错误发生率较高(P<0.05);两组包装破损与药物碎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医护与患者对配药模式的等候时间、准确率和方便程度的满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病区药房培养中应用自动包药机配药模式,能够明显减少配药差错的发生,获得患者与医护人员更高的满意度。

【关键词】自动包药机;病区;药房;配药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各行各业的生产工作过程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工作差错。药房药品调剂是医院医疗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着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随着自动包药机的广泛应用,为药房配药工作提供自动化设备支持,提高了药房配药效率[1]。基于此,本次研究将其应用于药房配药中,与手工配药的效果展开对比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间我院病区药房手工配置的500包药,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为2014年间应用自动包药机配置的500包药,以1000包药物为研究对象,展开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手工配药模式,患者缴费后由护士向病区药房申请口服药摆药单,配药人员根据摆药单调配药品,发药人员核对调配好的药物发给护士,由护士发给住院患者。

观察组:采取自动包药机配药,患者缴费后由护士将口服药摆药单发送到病区药房,由药师将口服药摆药单发送到包药机触发包药机配药。药师将自动配药机配好的药物与医嘱单核对,核对无误后将药品与配药单发给护士,护士将药品发给住院患者。

1.3观察指标

1.3.1统计两组配药模式下出现的数量错误、品种错误、包装破损和药物碎片情况,对比两组错误发生率。

1.3.2向医护人员与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其对配药模式的等候时间、准确率以及方便程度的满意度,每项最高分5分,分值与满意度成正比。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以SPSS23.0软件为工具,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表示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2检验。P<0.05即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不同模式的差错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数量错误、品种错误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1。

2.2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两种模式的满意度比较

较对照组,观察组获得的各项满意度评分均更高(P<0.05)。见表2。

3 讨论

药品调剂是医院一项十分重要的药学服务内容,一直以来,医院药房配药工作多采取人工模式,由配药药师进行药品配置,存在容易发生污染、差错率高、工作用时长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药房配药效率,保证配药效果与用药安全,对配药模式进行创新,应用自动化模式开展配药工作[2]。应用自动配药机,包药机根据处方内容自动配药,由药师将配药单发送给配药机,进行自动配药,药师核对无误后发放给护士,本次研究中与传统手工配药模式的效果具有较大差异。

研究结果得出,应用自动配药机的观察组中,药品数量和品种差错率明显较低,P<0.05;两组药物碎片、包装破损的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可见,自动配药机的应用能够提高配药准确率,分析原因,自动配药机借助自动化技术对处方进行识别,自动化配置药物,能够减少人工配药造成的污染以及误差,避免数量、品种差错问题的发生。两组在满意度比较中,观察组医护人员与患者对准确性、等候时间等的满意度均较高,P<0.05。因此,自动配药机的应用能够提高配药效率,减少等候时间,大大提高配药方便率。分析原因,自动化设备较人工,在自动化技术支持下配药,能够准确定位并选择药物,减少人工配药过程中寻找药物的时间等等,从而缩短医护人员与患者的等候时间,且具有准确性保证,方便了医护与患者取药过程,获得较高的满意度[3]。

综上,药房配药可大力引进自动配药机,显著提高药房配药效率,降低差错率,提高整体药学服务质量,以获得医护人员以及患者更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警,陈李燊,林方,等. 基于自动包药机应用下病区药房配药模式的对比 [J]. 海峡药学, 2021, 33 (11): 234-236.

[2]林东兰,陈健达,邝植雄,等. 自动包药机优化药品调剂模式的实践分析 [J]. 海峡药学, 2021, 33 (08): 193-195.

[3]葛婷. 基于自动包药机的药房管理流程优化与应用效果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 31 (16): 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