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分层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及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研究

作者

薛庆玲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第二中学 441000

引言:

高中阶段是学生数学能力发展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数学学科因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知识的递进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受初中教育背景、学习习惯、智力发展等因素影响,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上普遍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统一的教学进度、内容与要求,往往无法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因难度过高而丧失信心,另一部分学生则因缺乏挑战而学习动力不足,分层教学(StratifiedTeaching)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强调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潜能,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进行差异化设计,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优发展,研究其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效果,对提升教学针对性、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模式

1. 学生分层:科学评估与动态调整

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其核心在于科学评估与动态调整,首先,需依据多维度数据对学生进行初步划分,包括入学成绩、阶段性测验结果、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并结合教师的日常观察,将学生划分为 A(基础薄弱)、B(中等水平)、C(学有余力)三个层次,这一过程要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还需关注其学习态度和潜力,确保分层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同时为避免标签化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学生隐私显得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学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进行重新评估与分层,这能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向上流动,使分层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保持教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2. 目标分层:设定差异化学习目标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明确、具体、可达成的学习目标,对于A 层学生,目标侧重于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完成基础性练习,夯实“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建学习信心,B 层学生的目标在于熟练掌握核心知识,能解决中等难度的综合问题,提升解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C 层学生则要求在掌握课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与创新思维能力,能挑战高考压轴题或参与数学竞赛。

3. 教学分层:实施差异化教学过程

教学分层强调实施差异化教学过程,具体体现在内容分层、方法分层和作业分层三个方面,在内容分层方面,在保证核心知识点统一教学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拓展与深化,比如在讲解函数概念时,A 层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函数的基本定义与图像特征;B 层学生在此基础上增加对函数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的应用;而 c 层学生则进一步探讨复合函数、抽象函数等问题,在方法分层方面,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A 层学生采取“小步子、多反馈”的策略,加强基础训练与个别辅导;对 B 层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其自主探究与归纳总结;对C 层学生则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其进行深度思考与一题多解,在作业分层方面,设计梯度分明的作业任务,A 层学生以巩固基础的必做题为主;B 层学生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题和中档题;C 层学生则以中高档题为主,并设置少量选做题或探究题,确保作业难度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4. 评价分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评价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对A 层学生,评价重点在于进步幅度和基础掌握度,多采用鼓励性评价,肯定其点滴努力,对 B 层学生,关注解题过程的规范性与思维的严谨性,对 C 层学生,则侧重评价其思维的深度、广度与创新性,同时将过程性评价(如课堂参与、作业质量)与终结性评价(考试成绩)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发展。

二、分层教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分析

1. 对学困生(A 层)的影响

在某高中进行的一项关于分层教学的实验中,学校设立了实验班并实施了分层教学策略。对于A 层学生,教师通过降低学习门槛、提供针对性辅导和及时鼓励,有效缓解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和挫败感。例如,在一次关于“函数”的单元测试后,A 层学生被分配了基础练习题,并在课堂上得到了一对一的指导。结果显示,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率从之前的 40% 提升到了 65% ,作业完成率也显著提高。此外,考试及格率从 30% 上升至 50% ,部分学生甚至实现了向 B 层的跃迁。与未实施分层教学的平行班级相比,A 层学生的进步更加明显,整体成绩提升更为显著。

2. 对中等生(B 层)的影响

在实验班中,B 层学生作为分层教学的主要受益群体,表现出了显著的进步。明确的目标和适中的挑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力。例如,在“立体几何”单元的学习中,B 层学生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还通过接触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提升了解题能力。研究显示,经过一学期的分层教学,B层学生的成绩稳定性增强,高分段人数比例从原来的 20% 提升到 35% 。与此同时,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显著提高,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外拓展的积极性明显增加。与对照班相比,B 层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平均分提高了8 分,显示出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3. 对优生(C 层)的影响

在实验班中,C 层学生摆脱了“陪读”状态,专注于深度学习与能力拓展。例如,在“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为 C 层学生设计了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和探究活动。这些学生不仅在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方面得到了充分锻炼,还在各类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研究发现,C 层学生的竞赛获奖率从原来的 15% 提升至 30% ,高考数学高分段人数及进入顶尖高校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与对照班相比,C 层学生在数学竞赛中的获奖率高出 10 个百分点,进一步证明了分层教学的优势。

4. 对整体班级的影响

科学的分层教学优化了课堂生态,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能更精准地把握学情,教学更具针对性,班级整体成绩的离散度减小,平均分和优秀率通常呈现上升趋势。例如,在实验班的一个学期结束后,班级的整体平均分从 75 分提升到了 82 分,优秀率从 25% 提升到了 40% 。更重要的是,营造了“各得其所、共同进步”的积极氛围,减少了两极分化现象。与未实施分层教学的平行班级相比,实验班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整体成绩提升更为显著,且班级内部的成绩差异较小,显示出分层教学在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方面的优势。然而,分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个性化辅导,以及如何平衡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动等问题,但总体而言,其带来的积极影响远大于局限性。

结论

分层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是应对学生差异、提升教学效能的有益探索,实践证明,科学、规范地实施分层教学,能有效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显著提升学业成绩,特别是对学困生的转化和优生的拔高效果明显,尽管在实施中面临诸多挑战,但完善机制、加强师资培训、善用技术手段,其积极价值不容忽视,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研究,探索更精细化、智能化的分层模式,推动高中数学教育向更加公平、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芳 . 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学周刊 , 2015.DOI:CNKI:SUN:XZHK.0.2015-36-038.

[2] 邱梦醒. 分层教学助力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 文渊( 高中版),2024(10):64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