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物宣传视角:让苏仙区红色文物“活”起来的传播实践

作者

彭燕

郴州市苏仙区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 423000

引言

红色文物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中国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加快,红色文物“活化”传播逐渐成为地方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红色旅游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苏仙区作为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拥有众多革命遗址、烈士纪念物、历史文献等珍贵红色文物。如何以创新传播理念与手段激发红色文物的当代价值,让其真正“活”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是亟需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本文将结合传播学理论、地方实践和数字化趋势,系统分析苏仙区红色文物“活化”传播的现状、成效与优化路径,旨在为红色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自信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一、红色文物传播的理论基础与价值意义

红色文物传播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文化传播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和文化记忆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强调文物作为文化载体通过传播手段实现意义再造与价值流动。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红色文物凝结的符号意义,通过传播过程影响公众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形成群体认同和价值共鸣。文化记忆理论则指出红色文物是集体记忆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传播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递,更是红色精神的再生产与社会共识的塑造。红色文物的传播实践,既是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桥梁,也是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涵养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物传播已从单向宣讲转向多维互动、融合创新,其内在价值在于促进红色文化代际传递、助力地方文化软实力提升和社会价值共建。苏仙区红色文物传播要立足本土革命历史,结合当代社会需求,赋予红色文物以鲜活时代意义,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和价值认同,实现红色资源的现代转化和持续“活化”。

二、苏仙区红色文物“活化”传播的现实基础与问题分析

苏仙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物资源,涵盖革命遗址、烈士纪念碑、红色档案、口述历史、珍贵实物等多种类型。这些红色文物具有较强的历史厚重感和教育意义,是开展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文旅融合的宝贵资源。近年来,苏仙区高度重视红色文物保护与利用,通过文物修缮、环境提升、场馆建设等手段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了文物的可展示性和教育性。在传播实践中,逐步探索媒体宣传、展览展示、主题活动、研学教育等多元传播形式,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现实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传统传播手段仍以静态展示、被动讲解为主,缺乏情境体验和互动参与,难以激发青年群体和网络世代的兴趣。二是红色文物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缺乏高质量数字内容、互动应用和全媒体传播矩阵,文物价值传播广度和深度有限。三是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公众、社会组织和文创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不充分,缺乏协同共建机制,创新传播活力有待提升。

三、苏仙区红色文物“活化”传播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为破解红色文物传播困境,苏仙区应在传播理念、技术手段、社会协同、内容创新等多方面持续发力。第一,构建“融媒体 + ”传播体系,推动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交平台、短视频、互动社区等多元渠道的内容协同与信息互通,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多平台联动、受众互动的新型传播格局。依托地方电视台、报刊、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推出红色文物专题栏目、数字展馆、虚拟漫游、情景讲述等新媒体产品,提升文物传播的趣味性和可参与度。第二,强化数字化赋能,推动红色文物数字建档、三维扫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I 讲解等新技术应用,打造智慧文物数字化平台,实现红色资源可视化、可交互、可再现。依托大数据分析和精准推送,提升传播内容的个性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第三,创新社会协同机制,鼓励社会组织、文化企业、志愿团体、学校师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红色文物内容共创、文创开发、线上线下传播和社会教育,建立以“公众参与 + 专业引导”为特征的协同传播网络。

四、苏仙区红色文物传播的成效分析与存在挑战

近年来,苏仙区红色文物传播在多元渠道拓展、内容创新、社会参与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通过融媒体矩阵、数字文物、主题教育活动,红色文物的社会关注度和群众参与度显著提升,成为区域红色文化的重要“活水”。数字化手段推动了文物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广泛传播,红色研学、主题展览、群众共创等新型传播模式不断涌现,拓展了文物“活化”应用场景。文物与教育、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带动区域红色旅游热度和文化消费增长,红色文物逐步成为区域文化自信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但仍存在传播内容深度和广度不足、数字化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多元主体参与度不均衡、社会共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五、苏仙区红色文物“活化”传播的持续优化与发展展望

要推动苏仙区红色文物“活化”传播持续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内容创新、机制协同和社会动员。首先,要推进数字文物、智慧展馆、沉浸式体验、虚拟互动等技术升级,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全景式的红色文物传播平台。强化红色文物全生命周期数字建档,构建高质量、开放式数字资源库,促进文物数字内容生产和多终端分发。其次,要围绕青年群体、网络世代创新红色文物叙事结构和表达方式,推动红色文化IP孵化、原创动漫、数字短剧、互动游戏、文创产品等新业态,提升红色文物的代入感、共鸣度和社交性。第三,要完善社会协同传播机制,健全文物部门、教育系统、文化企业、志愿组织等多元共建机制,推动红色文物内容共创、文创开发、传播推广、社会评价和激励全链条贯通。激发公众参与红色讲解、志愿传播、民间活动的热情,打造红色文物“活化”社会共同体。

结论

红色文物“活化”传播是地方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重要结合点。苏仙区通过多元传播创新与社会动员,让红色文物走进大众生活、融入社会实践,推动红色精神代际传递和文化自信建设。未来,应持续推动数字化、内容创新、社会协同和机制优化,不断激发红色文物的当代活力,实现红色文化价值的持续弘扬。苏仙区红色文物“活化”传播的经验和探索,对于全国各地红色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创新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颖 , 赵明 . 红色文物活化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 [J]. 博物馆研究 ,2022(6): 105-110.

[2] 唐晓玲 , 王岩 . 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物传播实践与路径 [J]. 中国文化遗产 , 2023(2): 68-73.

[3] 胡珊 , 李静 . 地方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策略研究 [J]. 文博 ,2023(5): 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