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创”合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项目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吕燕
浙江省浙江师范大学 321001
前言
《英语课程标准(2022)》界定了文化意识,即“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1] 英语教学亟需突破单纯语言技能训练的局限,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赏析能力。然而,当前初中英语课堂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仍面临两大矛盾:一是教材内容以西方文化为主导,本土文化呈现零散化;二是教学方法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缺乏文化实践体验。项目式学习以其“真实性、协作性、成果导向”的特点,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策略,旨在推动英语课堂的文化育人功能升级。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融入情况”的现状分析
当前,在初中英语课堂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情况并不理想。一方面,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与学生通常更加注重文化成绩,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另一方面,现有的英语教材和教学资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有限,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此外,部分教师不够了解传统文化,也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将其融入英语课堂。
二、“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本选题是通过查阅各项相关的文献内容,并进行科学的分析来拟定。主要以中国知网为中文检索来源,以 EBSCO 教育学数据库为英文检索来源,分别检索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和“初中英语教学”,并以近十二年(2013-2025)为检索时间节点,剔除无关文献,共检索到中英文文献共 226 篇(文献检索时间为 2025 年 3 月)。通过 Cite Space 软件来分析关键词的节点,通过以下的聚类图来分析研究趋势如下图所示。

通过数据分析,近十二年的研究趋势,“初中英语”、“初中”、“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聚类较大,因此,这一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三、基于项目式学习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课堂的优势与创新通过和传统学习模式的对比,项目式学习具备以下优势。

李威峰认为,初中英语学科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基于课标理念,立足初中英语课程,在主题统领下,聚焦驱动性问题,从学情出发,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或合作探究,学习英语,使用英语,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并形成项目相关成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与学的方式。[3] 因此,基于项目式学习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课堂应具有以下创新点:
(一)拓宽学习边界,融合课内外资源。
(二)深化理解层次,触及文化内核。
(三)转变学习主体,倡导主动探究。
(四)多样化任务设计,激发创意。
四、基于项目式学习探索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英语课程标准,融合教材与“三维模型”定项目主题英语课程标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准。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基础,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立足课程资源 , 补充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4] 在项目式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相应主题时,教师应将“文化内核、语言适配和实践可行性”作为主题选择的三维模型,并通过这个模型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进教学过程中。
(二)依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创设项目式学习“5C”框架
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它们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2] 在项目式教学任务设计中,需要应符合以下 5C 原则:Connection(链接课文),Creation(创造力), Collaboration(合作),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ommunication(交流)。
(三)搭建跨学科传播平台,创设真实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
夏雪梅提出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另一个来源是学科关键知识在多学科情境中的实践,同一个概念或能力如果放在不同的情境,会促进我们对概念的理解。[5] 在主题式项目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教师可以搭建一个集各学科于一体的传播平台,通过项目式学习方法,精心创设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真实情景。
(四)多维度教学评价,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主题式项目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形成性评价而且还要进行终结性评价。通过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评价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
五、研究的成效
(一)融合层面:文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PBL 教学法成功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紧密结合。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学会了用英语准确表达这些文化内容,实现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二)学生层面: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
PBL 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设计项目、制作成果等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层面:创新教学理念和更新教学方式
PBL 教学法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需要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真实性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
六、结束语
总之,基于项目式学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策略。对于初中生而言,它不仅提升他们的文化意识,而且培养了跨文化交流能力,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以及学会和他人合作探究。在接下来的英语教学中,一线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继续探索“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策略,为初中英语课堂注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梅德明,王蔷.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李威峰 . 初中英语学科项目化学习 : 定义、内涵和实施路径 [J]. 教学月刊·中学版 ( 外语教学 ), 2023, (04): 21-26.
[4] 刘钰 .2017. 英语教学中塑造学生文化品格的策略 [J]. 中小学外语教学,(3):9-14.
[5] 夏雪梅 . 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 : 融通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 [J]. 人民教育 ,2018,(01):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