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作者

许欣

德惠市第十五中学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重要指导思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审美创造力、艺术感知力、文化理解力等维度,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价值。传统初中美术教学评价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偏重技能考核而轻视情感态度,评价主体单一且方式单调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构建符合核心素养要求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初中美术教学改革关键环节。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

评价理念仍存在滞后性,许多学校美术教学评价仍停留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技能训练与作品成果,而忽视学生审美感受、创意思维、人文素养等核心素养培养。评价内容单一化倾向明显,主要集中于绘画技巧、色彩运用等显性方面,对于学生艺术感知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创新思维等隐性素养缺乏有效评估手段。评价方式呈现刻板化特征,多采用期中期末考试、作品展示等终结性评价形式,缺乏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措施,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

评价主体过于集中,教师是唯一评价者角色,学生自评、互评机制缺失社会资源参与不足,造成评价视角局限评价标准模糊不清,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强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客观公正评估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美术教学质量提升,制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要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加以解决。面对核心素养背景下评价改革需求,需要转变评价理念完善评价内容,创新评价方式拓展评价主体,细化评价标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美术教学评价新体系。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

在核心素养导向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评价体系框架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发展性原则,构建完整评价体系结构。评价目标层面需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等核心维度设定清晰目标。评价内容层面应打破传统局限,拓展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领域,既关注显性成果也重视隐性发展。评价主体层面应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与以及社会评价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形成全方位评价格局。评价方式层面应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模式,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工具层面应开发学习档案袋、观察记录表、访谈问卷、作品分析以及展示汇报等多种工具来确保评价科学有效,评价标准层面应建立分层级、可操作评价标准体系,包含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创新性指标三个层次,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

以人美版(主编:常锐伦& 欧京海)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用“装饰色彩来表达”单元为例,可构建完整评价框架。该单元教学涉及色彩装饰基本知识、装饰色彩设计技巧、色彩情感表达能力等内容,评价框架设计时确立目标层面,包括装饰色彩知识理解、色彩设计表现能力、装饰风格认知能力以及创意思维发展等四个维度。明确评价内容,既考察学生掌握色彩搭配规律、装饰图案构成等基础知识又关注学生运用色彩语言表达情感、创造独特风格能力,还重视学生对装饰艺术文化背景理解与欣赏态度。创新评价方式,采用前测 - 中测 - 后测全程跟踪模式,前测了解学生已有色彩知识储备,中测关注学生设计构思过程与草图演变,后测评价最终装饰作品完成质量。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实施策略

教师应根据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可操作、可测量具体指标群,比如将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细分为色彩感知、形态辨别、风格识别等具体指标,将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细分为材料应用、技法运用、创意表达等具体指标,将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细分为文化认知、符号解读、情境体验等具体指标,通过精细划分使评价更加具体可行。多样化应用评价工具,根据不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评价工具,可通过建立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轨迹,设计观察量表记录课堂表现,制定自评互评表促进反思,组织美术展览展示成果,开展主题访谈了解心理体验等方式,实现评价手段多元化。科学分析利用评价数据,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评价数据库,对收集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绘制学生发展曲线图形成发展性分析报告,为因材施教提供科学依据。

以人美版(主编:常锐伦& 欧京海)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用色彩表达情感”单元为例,可具体实施评价策略。该单元聚焦色彩情感表达主题,评价实施过程中构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色彩认知指标、技能表现指标、情感表达指标以及创新思维指标四个维度。灵活运用多样评价方法,如在教学伊始采用色彩情感联想卡测试学生色彩情感认知基础,课堂中运用色彩日志记录学生色彩运用思考过程,创作环节使用色彩情感表达量表评估学生作品情感传达效果,完成后组织色彩心情分享会促进互评反思。创新实施评价主体参与机制,如设计色彩情感解码师角色,让学生互相猜测、解读作品表达情感,教师则通过色彩情感专家角色引导专业点评,邀请心理老师从情绪表达角度参与评价,形成多元评价视角。建立完整评价反馈闭环,通过建设情感色彩画廊展示优秀作品,编制色彩情感成长档案追踪记录每位学生色彩表达能力发展轨迹,组织色彩治愈工作坊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改进方向,开展色彩情感主题展向校园内外展示学习成果,让评价结果真正转化为学生成长动力,最终形成一套完整有效评价实施方案,切实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结论:

通过科学分析现状问题,合理设计评价框架,有效实施评价策略,能够建立起全面、科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这种评价体系既能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主发展,又能指导教师教学反思、教学改进为学校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提供重要参考。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评价理论探究,深化评价实践探索,完善评价保障机制,推动评价体系不断优化,为培养具备美术核心素养学生提供有力支撑,为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雷小彤 .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策略探讨 [J]. 成才之路 ,2025,(02):121-124.

[2] 王雨丹 . 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教学评价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23.

[3] 许慧 . 基于核心素养大背景的初中美术教学评价策略探析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2,(0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