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活化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品质课堂构建

作者

张慧

江苏省苏州市湄长小学

摘要:品质课堂的构建为小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了助力,因此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对课堂品质十分重视,会采用多元化策略构建品质课堂,促进学生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从生活化视域的角度入手,以生活为及时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学生提供品质课堂,帮助学生深入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中心,对生活化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品质课堂的构建进行探析。

关键词:生活化视域;小学;道德与法治;品质课堂

品质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在构建品质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避免直接教授学生知识,而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学习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品质课堂构建中,教师便可以以生活元素为线索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完成道德与法治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生活化视域的概念及特点

(一)生活化视域的概念

生活化视域本身指的是人们从自身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对事物进行探究,属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衍生,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化视域便是生活即教育的一部分,教师需要从生活的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品质课堂构建中,教师便可以从生活化视域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生活元素,从生活的角度了解道德、法治的概念,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助力[1]。

(二)生活化视域的特点

1.贴近现实生活

贴近现实生活是生活化视域的特点之一,道德与法治知识本身源于生活,在生活化视域的运用中,教师便可以利用其特点,从生活经验或者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这样便可以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环境[2]。

2.课堂探究性强

探究性强是生活化视域的特点之一,在生活化视域下的课堂构建中,教师会利用生活线索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对生活知识进行探究,而学生也可以在生活化视域下积累经验,掌握探究能力,这对学生深入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有利[3]。

3.构建沉浸课堂

沉浸式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代入到情境之中完成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构建沉浸式课堂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特点之一。在生活化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生活为核心,让学生从生活中思考道德与法治知识,学生在生活角度探究中便能够沉浸于课堂中完成学习[4]。

二、品质课堂的构建原则

品质课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然而在构建过程中,想要充分发挥品质课堂的优势,教师还需要注重以下原则,确保品质课堂的有效性。

(一)注重课堂交互

注重课堂交互是品质课堂的构建原则之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交互,让学生可以围绕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探讨,教师也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只有保持课堂交互原则,教师才能改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保持学生专注,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5]。

(二)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重要学习能力,因此在品质课堂构建中,教师需要注重自主探究原则,通过生活知识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对生活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如,教师可以从公共生活的角度切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究公共生活中有哪些道德约束等等,这一过程便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三)教学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现代化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在品质课堂的构建中,教师也需要以此为原则,重视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状况针对性展开教学,这样才能保障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科学发展需求。

(四)培养核心素养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明确规定,因此在品质课堂构建时,教师需要注重核心素养原则,课堂目标应当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品质课堂构建中,教师需要重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能力的培养,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完成核心素养学习。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面临的问题、

(一)趣味元素匮乏,学生态度消极

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而言非常重要,然而在实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缺乏兴趣,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消极。不仅如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时很容易出现忽视趣味元素的状况,这会进一步导致学生以消极的态度完成道德与法治学习,对学生而言极为不利。

(二)生活元素单一,课堂千篇一律

丰富的生活元素可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品质,拓展学生的认知,帮助小学生延伸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道德与法治知识。可是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在运用生活元素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时,很容易出现生活元素运用方式单一的问题,这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千篇一律,短时间内对学生学习影响不大,可若是长期处于单一课堂,便会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产生排斥情绪。

(三)学生忽视合作,课堂氛围低沉

合作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元素,可是部分学生对合作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合作意识,课堂学习中并不会主动与同学交流意见。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课堂便会出现课堂氛围低沉的情况,最终给品质课堂的构建带来负面影响。

(四)偏重理论知识,实践探究不足

道德与法治课堂在构建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重理论知识的状况,而部分学生也会错误认为道德与法治以理论知识为主,忽视在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课堂理念,这既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堂品质的提升,也会限制学生核心素养学习。

四、生活化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品质课堂的构建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在构建的过程中虽然会遇到许多问题,但只要教师可以坚持生活核心视域,以品质课堂为教学品质,针对学生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那便可以解决问题,实现道德与法治品质课堂的优化。

(一)设计生活游戏,提升课堂趣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在构建过程中存在忽视趣味性内容的状况,小学生很容易在缺乏趣味性内容的课堂上产生枯燥感,进而降低学生的专注力,严重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失去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对此,教师便可以采用生活游戏策略,通过生活游戏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完成道德与法治学习。

游戏教学的核心是寓教于乐,在运用游戏教学时,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因为游戏本身具备一定趣味性,所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便可以从“环保”这一主题入手,设计生活游戏活动,带领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环保理念,具体环保游戏如下:

通过上述生活游戏设计,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学习环保意识,学生也可以在生活游戏的吸引下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完成学习探究。

(二)调整生活主题,丰富课堂形式

生活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联系十分密切,然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中,很容易出现生活元素运用单一的问题,这影响了生活教育优势的发挥,不利于品质课堂的进一步构建。对此,教师便可以调整生活主题,灵活设计课堂,丰富课堂形式。

在明确教育主题时,教师应当灵活选择生活元素,然后以多元化形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试种一粒籽”时,那么便可以以“劳动”为主题,组织种植活动。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生长速度较快的蔬菜,如小白菜、蒜苗等等。

首先,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选择合适的土壤,引导学生犁地松土、划分区域,让不同学生负责不同的种植区域,随后教导学生播种的技巧,带领学生灌溉并施肥。与此同时,学生还需要每天记录蔬菜的成长情况,等待蔬菜成熟,教师便需要组织学生收获并将蔬菜制作成菜肴与学生一起分享。

通过上述劳动过程,教师便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形成劳动观念,这对学生思想道德学习和优秀劳动习惯的养成有利。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生活主题时,教师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根据教学内容调整生活主题,为学生引入不同的生活活动,确保品质课堂的丰富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合作分析场景,改善课堂氛围

合作是生活化视域下品质课堂构建过程中常用策略,然而部分小学生缺乏合作意识,无法通过合作完成学习,长此以往便会影响品质课堂的构建。因此,教师便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合作为核心分析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活跃,改善课堂氛围。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学生小组4—5人,随后教师需要选择其中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完成小组分配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分析,共同探讨公共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教师还可以设计生活情境,如“乘坐公共汽车时,需不需要让座”,然后引导学生对此展开辩论,小组辩论既可以提升课堂的活跃性,也能发散学生思维。辩论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引爆,避免学生小组盲目阐述自己的想法与思维,学生小组需要搜集相关的案例与资料,从生活实例的角度分析,这样才能保障辩论的有效性。上述提问只是提供参考,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道德与法治问题,这样才能发挥生活视域及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构建品质课堂。

(四)运用生活问题,高效探究实践

理论知识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可一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便会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产生错误理解。因此,在生活化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品质课堂构建中,教师应当利用生活问题启发学生实践探究,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综合素养提升。

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我们是班级的主人》这一单元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主导班级,然后运用生活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自由选出班委会。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班级生活中的文娱活动,要求学生自发组织一场文娱表演活动,而文娱表演活动由班委会筹备、班级学生参加。为了保障活动可以正常进行,教师便需要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班委会并由班委会带头制定活动策划、负责场地搭建、安排活动进程等等。在承办活动时,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在承办活动时,要求学生对文娱活动负责,明确班委会的责任,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班委会的理解。通过上述实践,学生便能够解决文娱活动筹备时的各项问题,这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我们是班级的主人”这一单元内容,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

五、结语

综上所述,品质课堂的构建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有利,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需要以生活化视域为核心,利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通过小组合作、生活问题、生活游戏等策略优化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交互、实践、学习,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原旭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J]. 吉林教育, 2023, (31): 12-14.

[2]何娟. “品质课堂”视域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实效教学探索 [J]. 学苑教育, 2023, (21): 17-18+21.

[3]戴家亮.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J]. 智力, 2023, (21): 141-144.

[4]林燕飞.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品质课堂构建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 (08): 42-45.

[5]霍晓慧. 制定目标 因材施教——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2, (07): 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