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绽放,合作生花
张爱玲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三联永恒学校
一、引言
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璀璨明珠,以灵动语言、奇趣想象和纯真情感为小学生打开诗意世界。新课标背景下,儿童诗创作是语言表达训练,也是审美感知、文化自信与合作能力的综合培育。小组合作通过群体互动激发潜能,为教学注入活力。本研究立足实践,探索应用路径,以实现“诗教”与“育德”目标。
二、小组合作赋能儿童诗创作的教育价值
1. 激活创作灵感,点燃诗意童心
儿童的思维具有跳跃性和发散性,小组合作创设的交流情境为灵感碰撞提供沃土。在以“太空探险”为主题的创作中,“溪语星笺小组”学生们分别写出“星星是外星人的路灯”、“陨石是宇宙的快递包裹”等新奇比喻,通过观点的交融与延伸,最终创作出《宇宙邮局》:“月亮邮筒站得笔直/ 流星快递员日夜飞驰/ 每个愿望都贴上月光邮票/ 寄给未来的自己。”这种集体智慧的迸发,使儿童诗充满童趣与创意。
2. 深化语言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儿童诗创作要求精准的语言表达与丰富的修辞运用。小组讨论中,学生需将模糊的意象转化为凝练的诗句,如将“雨下得很大”修改为“云朵打翻了水桶,哗啦啦,天空在哭泣”、“看,雨滴在空中欢快地跳舞”、“雨滴坐上了滑滑梯,从天上滑到了地上”。这种从口语到诗性语言的转化过程,既锻炼了词汇积累与句式建构能力,又通过同伴间的语言示范,潜移默化地提升语言审美水平。
3. 培育协作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以共同目标凝聚力量,创作《校园四季歌》时,“青峦诗韵小组”分工负责“春、夏、秋、冬”部分,经研讨调整衔接,形成完整诗篇。《校园四季歌》春之萌动 / 嫩芽从墙砖缝探出头,把粉笔字抄成绿色便签,玉兰踮脚朗诵,风把纸飞机吹成蝴蝶 夏之热烈 / 蝉鸣给跑道镶金边,云朵在篮球架融化,梧桐撑绿伞,接住欢笑发酵成西瓜 秋之丰硕 / 银杏把阳光剪成邮票寄候鸟,桂花在书页把知识酿成蜜,柿子灯笼数奖状 冬之静谧 / 雪给滑梯戴白帽,脚印在操场画问号,冰棱成竖琴,我们用冻红手指弹春天序曲…… 在这一创作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协商,团队意识与责任感强化,实现从“独善其身”到“合作共生”的跨越。
三、
1. 科学分组:构建多元协作共同体
采用“动态分层分组法”,结合学生的创作能力、性格特征和语文素养,将班级划分为 12 个小组。每组 4 人。组内设置“创意组长”、“素材收集员”、“语言润色师”、“朗诵展示员”、“评价记录员”等角色,确保人人参与、各展所长(1 人可以担任多职)。例如,在“我们的春天”主题创作中,擅长绘画的学生负责设计配图,逻辑清晰的学生梳理诗歌结构,语言能力强的学生润色词句,形成优势互补的创作团队。
2. 任务驱动:明确创作目标与流程
任务驱动是小组合作开展儿童诗创作的核心引擎,教师需以清晰明确的目标与结构化流程为导向,激发学生创作动力。在目标设定上,既包含诗歌主题、字数、修辞手法运用等具体要求,也涵盖培养想象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等素养目标,例如以“奇妙的大自然”为主题,要求创作 3-8行诗歌,需运用比喻、拟人两种以上修辞。在流程设计方面,采用阶梯式任务链:“前期准备(观察自然现象、收集创作素材)--- 合作创作(“小组讨论确定意象、分工撰写诗句)-- 完善环节(交叉审阅修改、优化诗歌韵律)-- 朗诵展示(实现成果转化)”。每个任务节点均配备清晰的指导问题与评价标准,如“如何用动态描写让景物‘活’起来?”“诗句是否朗朗上口?”,确保学生在明确的指引下,逐步将灵感转化为富有童趣与诗意的作品。
3. 协作创作:多维互动生成诗性表达
在“自然景观”主题创作中,露曦诗韵组采用“接龙作诗法”:A 生写下“清晨,露珠在草尖荡秋千”,B 生接续“风推了它一把,跌进泥土的怀抱”,C 生补充“惊醒了沉睡的种子,伸了个懒腰”。通过这种接力创作,学生在相互启发中突破思维定式,形成连贯且富有想象力的诗篇。同时,教师适时介入指导,如提供《新月集》等经典童诗作为参考范本,引导学生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
4. 成果展示与评价:多元反馈促进成长
采用“三维评价体系”:学生自评关注创作态度与进步幅度,小组互评聚焦协作表现与创意亮点,教师评价侧重语言规范性与情感真挚度。展示形式突破传统朗诵,引入“诗配画展示”“情景剧演绎”“诗歌电台录制”等创新形式。例如,在“童话世界”主题创作中,风絮诗韵组将诗歌改编为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生动呈现诗歌内容,使观众获得沉浸式审美体验。
四、实践反思与优化策略
1. 常见问题剖析
在实践中发现,部分小组存在“少数学生主导、多数学生沉默”的现象,暴露出角色分工流于形式、参与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部分诗歌过度追求技巧堆砌,导致情感表达空洞,反映出创作指导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此外,评价环节易出现“重结果轻过程”“标准模糊化”等不足。
2. 优化策略
(1)动态角色轮换机制:每周进行角色调整,确保每个学生体验不同创作环节,如让内向学生担任朗诵展示员,锻炼其表达能力。
(2)情感共鸣引导策略:开展“生活诗意发现”活动,组织学生记录校园趣事、家庭温暖瞬间,积累真实情感素材,避免创作空泛化。
(3)儿童诗量化评价标准:制定《儿童诗创作评价量表》,从主题新颖性( 20% )、语言表现力( 30% )、协作参与度( 25% )、创意独特性( 25% )四个维度进行赋分,使评价更客观透明。
五、结语
“童诗绽放”,绽的是儿童天马星空的想象力与真挚的情感。“合作生花”,生的是团队思维碰撞的智慧之花与合作共进的成长之花,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是对儿童创造力与合作精神的双重唤醒,还引导学生从个体的独立探索转变为群体的智慧共创,将个体的微光汇聚成璀璨的星河,让学生在诗意表达中锤炼语言,让童诗创作成为点亮童年的璀璨星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荣生 . 阅读教学教什么[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Johnson,D.W.,& Johnson,R.T. 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 [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4] 梅子涵 . 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 [J]. 语文建设 ,2021(0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