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基坑工程测量精度控制技术研究
翟善强 陈恒汝
淄博正源土地房地产资产评估测绘有限公司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工程不断涌现,复杂基坑工程数量激增。此类工程往往面临开挖深度深、地质条件复杂、周边建筑物密集等问题,测量工作作为工程施工的 “眼睛”,其精度直接关系到基坑支护结构安全、土方开挖精度及后续主体结构施工质量。然而,复杂环境下的温度变化、振动干扰、仪器误差等因素,易导致测量精度下降,引发工程风险。因此,深入研究复杂基坑工程测量精度控制技术,对保障工程安全、提高施工效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复杂基坑工程测量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复杂基坑工程测量精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需系统梳理以针对性制定控制措施,这是后续精度控制技术研究的基础。从环境因素来看,复杂基坑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周边交通繁忙导致的振动会干扰测量仪器正常工作,尤其在使用全站仪进行角度测量时,振动可能使仪器视准轴发生微小偏移,造成角度测量误差。同时,昼夜温差变化会引起测量仪器部件热胀冷缩,如全站仪的基座、望远镜等,改变仪器原有几何关系,影响测量精度。此外,基坑开挖过程中产生的扬尘、降水作业导致的空气湿度变化,也会对光学测量仪器的观测清晰度产生影响,降低观测数据准确性。工程自身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复杂基坑开挖深度大,随着开挖深度增加,基坑周边土体应力重新分布,易引发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坑底隆起等问题,导致已布设的控制点发生位移,使后续测量失去可靠基准。同时,基坑工程施工工序复杂,土方开挖、支护结构施工等交叉作业频繁,施工机械的运行可能碰撞测量控制点或测量仪器,破坏测量设施,影响测量工作连续性与精度。若基坑周边存在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其沉降或变形也会间接影响基坑测量环境,增加测量精度控制难度。
二、复杂基坑工程测量精度控制关键技术
(一)控制网优化布设技术
控制网是复杂基坑工程测量的基准,其布设合理性与稳定性直接决定后续测量精度。在平面控制网布设方面,采用分级布网方式,首级控制网根据基坑工程规模与周边环境,选择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技术建立,点位选择在基坑周边稳定区域,避开施工干扰区与沉降变形区,确保控制点长期稳定。首级控制网精度按二等 GNSS 网要求执行,相邻点间基线向量中误差不大于 10mm 。次级控制网采用全站仪边角测量方式布设,将首级控制点与基坑周边施工区域连接,为施工测量提供直接基准,次级控制网相邻点间距离中误差不大于 15mm ,角度中误差不大于 8′′ ″。
(二)施工过程动态监测技术
复杂基坑施工过程中,需对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坑底隆起、周边建筑物沉降等进行动态监测,实时掌握工程变形情况,为测量精度控制与施工安全预警提供依据。在监测设备选择上,采用自动化监测与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自动化监测系统主要包括 GNSS 自动化监测站、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测斜仪等。GNSS 自动化监测站布设在基坑围护结构顶部及周边重要建筑物上,采样间隔设置为 15 分钟,实时获取监测点平面位移数据,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监测中心,实现位移数据的实时分析与预警。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用于监测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面沉降,该系统通过连通管原理,利用高精度传感器测量各监测点与基准点间的高程差,测量精度可达 ±0.1mm ,能够准确捕捉微小沉降变形。
(三)数据处理误差修正技术
测量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误差修正,是提升复杂基坑工程测量精度的重要环节。针对测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采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修正。在全站仪测量数据处理中,首先对观测数据进行气象改正,根据测量时的温度、气压数据,修正大气折光对测距的影响,改正公式为: D=D0+ΔDt+ΔDp (其中 D 为改正后距离,D0 为观测距离, Δ Dt为温度改正数, ΔDp 为气压改正数)。其次,进行仪器常数改正,根据仪器校准报告中的测距常数与加常数,对观测距离进行修正,消除仪器系统性误差。在水准测量数据处理中,采用严密平差方法对水准路线进行平差计算,考虑水准路线长度、测站数等因素,合理分配测量误差,提高高程成果精度。同时,对水准测量数据中的粗差进行识别与剔除,采用拉依达准则(3σ 准则),若某一观测值的残差绝对值大于 3 倍标准差,则判定该观测值为粗差,予以剔除后重新进行平差计算。对于 GNSS 测量数据,采用 GAMIT/GLOBK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基线解算、网平差等步骤,提高平面控制网精度。
三、复杂基坑工程测量精度控制技术应用验证
(一)工程测量精度控制方案制定
根据该基坑工程特点,应用前文提出的测量精度控制技术制定方案。平面控制网采用 “GNSS 首级网 + 全站仪次级网” 分级布设,首级 GNSS 控制网布设 6 个控制点,均位于基坑周边稳定的道路人行道下方,避开施工振动区;次级控制网布设 12 个控制点,分布在基坑围护结构顶部,便于施工测量。高程控制网与平面控制网一体化布设,首级按二等水准精度测量,次级按三等水准精度加密。施工监测方面,布设 20 个 GNSS 自动化监测站、15 个静力水准监测点、8 组测斜仪。GNSS 监测站主要监测围护结构顶部平面位移,静力水准监测点监测周边建筑物沉降,测斜仪监测围护结构侧向位移。
(二)应用效果分析
该基坑工程施工周期为 18 个月,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定的测量精度控制方案执行,定期对控制网进行复测,实时开展施工监测与数据处理。从控制网复测结果来看,首级 GNSS 控制网相邻复测周期内控制点最大位移量为 3mm ,小于规范允许的 5mm ,次级控制网控制点最大位移量为 4mm ,满足施工测量精度要求,表明控制网优化布设技术有效保障了测量基准的稳定性。施工监测数据显示,在基坑开挖至最大深度时,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为 22mm ,周边建筑物最大沉降量为 15mm,变形速率均控制在 3mm/d 以内,未超过预警值,且测量数据与人工复测数据对比误差均小于 2mm ,验证了施工过程动态监测技术与数据处理误差修正技术的准确性。
结束语
本文围绕复杂基坑工程测量精度控制技术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影响测量精度的环境、设备、人为、工程自身四类因素,提出了控制网优化布设、施工过程动态监测、数据处理误差修正相结合的综合控制技术,并通过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技术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有效降低各类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将测量误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为复杂基坑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 叶永明. 测量工程检测中心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文摘版) 工程技术,2022(9):3.
[2] 刘明 . 基于测绘工程技术精度控制策略的实践研究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1,3(10):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