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深化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培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

徐全斗

巧家县第一中学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内容,将家国情怀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息息相关,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个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激发他们为国奉献、报效祖国的热情和决心。通过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促进家国情怀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历史必修上第五单元第 17 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各阶层人民奋起抵抗,展开了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认识到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重危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或主张变法图强,或倡导武装抗争,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教师还可以选取康有为、谭嗣同等历史人物作为案例,分析他们在挽救民族危亡斗争中所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进一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增强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帮助他们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由 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历史课堂应成为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同民族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各民族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增进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意识,培养学生包容差异、尊重多样的品格,自觉抵制各种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通过在历史课堂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探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以高中历史必修上第一单元《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秦朝的民族政策,认识到秦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如书同文、车同轨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统一多民族国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实现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前提条件。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总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一历史事件,为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的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素材,促进学生正确国家观和民族观的形成。

三、创新历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创新历史教学方式是深化学生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常常让学生形成历史学习只要死机硬背即可的错误认知。故而无法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影响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增强 " 四个意识 "、坚定 " 四个自信 ",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探究历史、分析历史的过程中,加深对国家发展历程和民族精神的认识。教师也要创新教学内容,将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方针政策适时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不断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例,这一课集中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数据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成果,引导学生认识 " 中国之治 " 的显著优势,坚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立志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论:

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只有深化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 陈乔珍 .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J].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2024(02):29-30.

[2] 靳占红 . 高中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之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 [J]. 高考 ,2021(24):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