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中机械原理教学实践

作者

杜友宸

安徽省安庆大别山科技学校 246600

引言

随着制造业技术的持续更新,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核心工科方向,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不仅关乎理论掌握,更关系到对机电设备的实际理解与操作,亟需提升实践层面的教学质量与内容适配度。

一、机械原理在机电技术应用中的基础地位

机械原理作为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教学整体架构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关键位置。内容涉及机构运动、对力学的分析以及机械结构的相关原理,为学生弄懂且掌握机电设备运行机制供给理论支撑点。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实现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间的有效衔接,能拥有分析结构、鉴别机构动态及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同时,面对现阶段智能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机械原理课程也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融入当代传动工艺与机构构造理念,帮助学生形成适应行业发展大势的工程思维逻辑 [1]。在教学实施进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训相衔接的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及岗位适应本领,为后续学习及就业搭建坚实支撑,成为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里不可忽视的关键步骤。

二、机械原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理论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

就目前而言,部分中职院校机械原理教学依旧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在课堂中不易把理论与实际设备运行建立起有效联系。结构运动图、力学计算及机构分析等内容也缺少真实的应用场景,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理解难度大。教师若不借助机电设备的具体实例开展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工程价值,进而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专业发展的连贯性。

(二)实训设备与课程内容脱节

有部分职业学校开展机械原理实践操作训练期间,面临着设备老旧、功能单一化或和课程内容脱钩的问题,难以契合学生实操训练要求。例如:机构分析板、齿轮演示器等工具,无法对现代机电设备里的复杂结构予以模拟,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造成阻碍。同时,部分实训环节没有进行系统设计,与理论教学产生脱节,未能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逻辑及完整性。由于实训环节欠缺针对性与新颖度,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动手能力难以有效提高,降低了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教师能力结构不匹配发展需求

伴随技术迭代与教学内容的革新,要求机械原理教师在专业与教学能力上达到更高水平。然而,一些教师在行业一线的经验积累不足,对现代机电设备所知甚少,造成教学内容停留在基础内容讲授阶段,少有创新亮点与实用效果。同时,部分教师针对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没有很好地将教学设计与新技术融合在一起,降低课程的吸引力及学生认知深度。教师能力结构不合理是机械原理教学发展的瓶颈,影响了机电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

三、中等职业学校中优化机械原理教学实践的有效路径研究

(一)构建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引入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到机械原理课程里,可有效强化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主动性。教师可根据机电行业常见的设备架构,如皮带传动系统、齿轮组合或者连杆运动机件,设计特定的项目作业,引领学生通过拆解分析、构图建模和运动模拟等环节,理解机械原理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将知识点嵌入项目环节,学生既掌握了抽象的运动规律,也能领会零件配合与机构功能的逻辑关联。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应进行资料探寻、方案编排、分工合作事宜,该阶段锤炼了其整合知识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进了交流协作意识。同时,阶段成果跟答辩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增强课程学习的成效及体验度。该模式打破传统机械原理课堂“讲授 + 记忆”的教学局限,让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工程实践,为学生后续岗位适应打下基础。

(二)强化教学资源与实训平台建设

机械原理课程内容相当倚重直观展示以及动手实践活动,故而需加强教学资源配置和实训平台建设。学校应根据教学大纲、岗位技能的既定标准,引入具备结构透明、运动可视的传动演示设备,如齿轮组试验框架、凸轮机构展示器具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及操作把握运动规律与力学特性。此外,构建依据实际设备样式的实践平台,诸如车床进给单元、自动上料装置等,助力学生体悟机械系统在整体机器中的作用。结合虚拟仿真软件如 SolidWorks Motion、Inventor 等,可实施机构运动仿真与受力方面的分析,有效弥补设备资源不足空缺,优化教学的技术集约度与信息承载水平。教学内容与设备平台的整合应依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原则,确保学生从基础机构理解到系统性机械功能分析的过渡。通过多维度资源整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技术视野,还强化了其结构分析与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三)建立教师能力提升机制

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直接左右着课程质量和学生素质培养效果。在机械原理教学开展进程中,教师不仅得熟稔传统理论,也需具备对当代机电设备及工程技术的理解能力[2]。因此,应建立持续性、多层次样式的教师能力提升路径。学校可借助组织教师开展地方产业调研、到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让教师直接接触实际工程装备与典型机构实例,增进对行业需求以及设备技术理解。同时,开展针对性教研活动,如“机构运动问题教学策略”“项目教学成果研讨”等主题沙龙,推动教师群体实现内容优化与方法创新上的共同进步。支持教师申报校本课程开发相关项目,激励教师于教学中嵌入 3D 建模、智能控制等新技术的实施,强化课堂贴合现代机电发展态势的能力,为增进教学团队协同打造,学校可采用教学共同体制度,课程研发小组由多位教师联合组成,实现理论跟实训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能力的不断提升,成为教学实践创新、学生技术成长的关键依托,也为中职机电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提供助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提升中职机电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资源和提升师资能力,可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接轨,将为学生职业成长和行业技能储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童慧芬 , 王伟 , 王淑坤 .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J]. 福建化工 , 2022(2):290-294.

[2] 孙细华 . 职业中专”机械基础”教学设计的几点建议 [J]. 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 , 2006, 000(00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