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机制探索
国海涛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委宣传部 063000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自 2018 年试点建设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网络体系,成为连接党群关系、传播主流价值、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文化供给不足、治理效能偏低、人才流失严重等现实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索文明实践中心如何通过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赋能乡村振兴,不仅关乎基层文化建设的深化,更对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一、文明实践中心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一)基本逻辑
从价值引领层面看,文明实践中心通过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为乡村振兴筑牢精神根基,激发村民内在动力与归属感。在资源整合方面,它打破部门、区域界限,汇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精准对接乡村发展需求,如组织志愿者开展技能培训、产业指导,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传承与创新上,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举办民俗活动、文化展览等,既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又以创新形式赋予其时代内涵,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同时,文明实践中心搭建沟通平台,促进政府、社会与村民互动,及时反馈乡村问题,推动政策落地与问题解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二)功能定位
从思想引领层面看,它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阵地,通过开展理论宣讲、文化讲座等活动,将党的政策、先进理念送到乡村,打破传统观念束缚,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筑牢思想根基。
在文化传承方面,文明实践中心挖掘、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如民俗、手工艺等,通过举办文化节、技艺展示等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与凝聚力。
志愿服务功能上,组织志愿者开展助农、助老、助残等活动,提供技术指导、生活帮扶,解决村民实际困难,促进乡村和谐。
同时,它还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摇篮,开设技能培训课程,提升村民生产、经营能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从物质到精神的全方位发展,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二、文明实践中心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框架
(一)资源整合,发挥实践中心“枢纽”作用
针对乡村文化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文明实践中心需发挥“枢纽”作用:
一方面,它具备强大的整合功能,能将散落于乡村各处的文化资源,如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历史遗迹等,进行系统梳理与有效聚合,打破资源壁垒,形成集中且有序的文化资源库。
另一方面,作为“枢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可精准对接供需。依据村民文化需求,将整合后的资源合理调配、精准输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借助平台优势,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资源利用注入新活力。通过发挥“枢纽”作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能激活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
(二)平台搭建,打造“便捷文明实践圈”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更有效地推动这一进程,我们应致力于搭建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平台,进而打造“便捷文明实践圈”。该平台应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与互动交流等多项功能,旨在促进文明理念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平台,我们可以及时传递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最新动态,分享成功案例与先进经验,从而激发乡村民众的参与热情。同时,平台还将提供便捷的服务与工具,支持乡村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科技普及等。
(三)活动创新,培育“乡土化”品牌项目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需通过活动创新深度赋能乡村发展。当前,应聚焦乡土化品牌项目培育,以本土文化为根基,挖掘地域特色资源,打造具有鲜明乡村印记的文明实践载体。通过整合民俗文化、非遗技艺、农耕智慧等元素,设计符合农民精神需求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特色活动,如乡土文化节、农技传习所、家风故事会等,增强活动的贴近性与参与度。
(四)长效保障,建立“制度 + 技术”双轮驱动制度层面,需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各级主体职责,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确保资源整合与政策落地;同时,构建动态评估体系,通过量化指标与质性分析相结合,实现过程监管与结果导向的统一。技术层面,应强化数字化赋能,搭建智慧管理平台,整合志愿服务、需求对接、活动反馈等功能模块,提升服务精准度;运用大数据分析村民需求偏好,为活动策划提供科学依据;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资源流转透明化,增强公信力。
三、文明实践中心赋能乡村振兴的角色重构
(一)政府主导:从“管理者”到“服务者”
政府应摒弃传统管理思维,向服务型、引导型角色转变。一方面,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契合乡村实际的文明实践政策,明确发展方向与激励措施,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做好资源统筹工作,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合理分配至乡村文明实践各环节,为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如此,才能借助文明实践中心之力,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社会参与:从“旁观者”到“共建者”
政府在推进文明实践中心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应积极倡导企业参与“公益创投”,以此支持文明实践项目的实施。通过公益创投,企业不仅能够履行社会责任,还能有效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激励企业投身公益,同时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估与监督机制,确保资金投入的精准与高效。此举将有助于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文明实践的深入开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三)群众主体:从“受众”到“创作者”
政府应积极搭建“村民议事会”与“文化志愿者队伍”两大平台。通过建立“村民议事会”,赋予村民直接参与决策的权利,确保乡村活动更加贴近民生、符合民意。同时,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不仅能有效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还能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种群众参与的模式,使村民从活动的策划到执行都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文化自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深厚的内生动力。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起到引导和支持的作用,确保两大机制的顺利运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总之,通过资源整合、主体联动与模式创新,文明实践中心能有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等全面振兴。未来需持续优化赋能机制,强化政策支持与数字赋能,以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方 .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J].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22):249-251
[2] 胡碟 .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J]. 农村 . 农业 . 农民 , 2023(22):29-33
[3] 成超 .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路径探索研究 .[J]. 智库时代 ,202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