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支持策略的实践研究

作者

吴艳

神木市第二十四幼儿园

一、环境创设支持:构建“有准备的”游戏生态

(一)空间规划的适切性改造

传统户外场地多按功能划分(如攀爬区、种植区),但区域间缺乏联动性。本研究通过“去边界化”改造,将 2000m2 户外场地重构为“探险岛”“创意工坊”“自然剧场”三大主题区,各区设置可移动材料架,支持幼儿根据游戏需求自由组合空间。例如,在“探险岛”中,幼儿将轮胎、木板、绳网组合成“悬空栈道”,空间利用率提升 40% ,复杂游戏情节发生率提高 65% 。改造后,幼儿单次游戏持续时间从 12分钟延长至28 分钟,表明适切性空间能激发持续探索兴趣。

(二)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设计

材料是游戏的“隐形教师”。研究采用“基础材料 + 拓展材料 + 挑战材料”的分层投放模式:基础材料(如沙水、积木)满足全年龄段需求;拓展材料(如 PVC 管、麻绳)支持中班幼儿结构创新;挑战材料(如平衡木、攀岩墙)针对大班幼儿体能发展。以“建构游戏”为例,小班幼儿使用单元积木搭建“矮房子”,中班幼儿结合 PVC 管设计“可移动城堡”,大班幼儿则利用攀岩墙与绳网构建“立体迷宫”。材料分层使各年龄段幼儿均能获得“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体验,问题解决行为发生率提升 52% 。

(三)安全与风险的辩证把控

安全是游戏的前提,但过度保护会抑制探索欲望。研究建立“三级风险评估体系”:一级风险(如尖锐物品)直接排除;二级风险(如高处跳跃)通过铺设软垫、降低高度等方式控制;三级风险(如泥地玩耍)允许幼儿在教师监护下自主尝试。例如,在“丛林探险”游戏中,教师将3 米高的攀爬架改造为“阶梯式挑战区”,设置1 米、2 米、3 米三个难度层级,并配备安全绳与监护点。实施后,幼儿主动选择高难度挑战的比例从 18% 提升至 43% ,且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证明科学的风险管理能促进勇敢品质发展。

二、观察指导支持:实现“退后一步”的智慧介入

(一)扫描式观察与焦点式观察的结合运用

研究采用“10 分钟全局扫描 +5 分钟个体聚焦”的观察模式:全局扫描记录幼儿游戏类型、社交互动等宏观数据;个体聚焦跟踪 3-5名幼儿的游戏行为、情绪变化等微观细节。例如,在“沙水游戏”中,教师通过全局扫描发现 70% 幼儿处于“平行游戏”阶段,随即对两名尝试合作挖渠的幼儿进行焦点观察,记录其语言交流、分工方式等关键事件。观察工具方面,开发“游戏行为观察量表”,从“认知参与”“社交互动”“情绪表达”三个维度量化评估,为后续指导提供数据支撑。

(二)介入时机的精准判断

教师介入需遵循“最大帮助最小干预”原则,研究总结出四大介入时机:当幼儿出现危险行为时(如挥舞长棍);当游戏停滞需拓展思路时(如反复搭建同一造型);当幼儿寻求帮助时(如“老师,这个绳子怎么打结?”);当出现教育契机时(如合作冲突中的规则学习)。例如,在“建构游戏”中,两名幼儿因“谁当队长”发生争执,教师未直接裁决,而是引导他们讨论“队长需要做什么”,最终幼儿协商出“轮流指挥”的解决方案。此类介入使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比例从31% 提升至 68% 。

(三)指导方式的多样化探索

研究形成“平行介入—交叉介入—垂直介入”的指导策略库:平行介入指教师以游戏者身份参与(如“我的积木可以借给你”);交叉介入指通过提问引发思考(如“你觉得怎样能让小车跑得更远?”);垂直介入指直接干预危险行为(如“把石头放下,会砸到小朋友”)。以“角色游戏”为例,当幼儿因“医院挂号”流程混乱时,教师采用交叉介入:“我是新来的护士,挂号处需要排队吗?”幼儿随即讨论并制定“取号—等待—就诊”规则。数据显示,交叉介入使游戏规则内化效率提高 40% 。

三、情感互动支持:营造“安全基地”的心理环境

(一)积极反馈的强化效应

教师通过具体化、个性化的反馈增强幼儿游戏动机。例如,当幼儿用树叶制作“树叶船”时,教师避免泛泛表扬“真棒”,而是具体描述:“你用了三种不同形状的树叶,还发现椭圆形树叶浮力最好,这是很了不起的发现!”此类反馈使幼儿持续探索行为增加 55% 。研究还开发“情感反馈三步法”:描述行为(“我看到你扶起了摔倒的小伙伴”)、表达感受(“这让我觉得你很关心别人”)、延伸价值(“关心别人能让大家更喜欢你”),帮助幼儿建立“行为—情感—价值”的认知链条。

(二)冲突调解的共情策略

户外游戏中,幼儿因资源争夺、规则误解等产生的冲突频发。研究采用“共情—澄清—协商”三步调解法:首先通过“我理解你很难过”等语言共情;其次引导双方陈述事实(“你说他抢了你的铲子,他说你想用他的桶”);最后协助寻找解决方案(“你们愿意轮流使用,还是一起建个大城堡?”)。例如,在“沙水游戏”中,两名幼儿因“挖渠路线”争执,教师运用共情策略后,幼儿共同设计出“双河道”方案,既保留各自创意,又实现合作目标。调解后,幼儿主动寻求教师帮助解决冲突的比例下降 37% ,自主协商能力显著提升。

(三)个性化支持的差异供给

研究通过“游戏偏好问卷”“能力发展评估表”等工具,识别幼儿的游戏风格与发展需求,实施差异化支持。例如,针对“谨慎型”幼儿,教师提供“低挑战—高支持”环境(如先观察同伴游戏再参与);针对“冒险型”幼儿,设置“高挑战—高监护”任务(如带领小组搭建“高空索道”)。大班幼儿小宇原属“退缩型”,教师在“自然剧场”游戏中赋予其“导演”角色,通过提供剧本模板、协助招募演员等方式逐步支持,最终小宇能独立组织10 人表演,自信心量表得分提升22 分,证明个性化支持能有效促进潜能发展。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环境创设、观察指导、情感互动三大维度的实践探索,构建了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支持策略体系。实践表明,科学的环境设计能激发游戏自主性,精准的观察指导能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温暖的情感互动能促进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纯真 . 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 [J].教师 ,2024(09):99-101.

[2] 李福香 .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