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的“道”与“学”
张梁锋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渝水第一中学 338000
引言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正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转型,课程思政成为关键抓手。然而部分实践仍停留于表面化、标签化,缺乏深度整合与内在逻辑。因此,厘清“道”与“学”的本质关系,探索二者协同发展的机制,是推动语文课程思政由外在要求走向内在自觉的关键所在。这不仅是教学改革的深化,更是育人理念的重构。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分析
高中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如阅读理解、写作表达与口语交际,又强调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其文本丰富多元,涵盖古今中外经典,承载思想情感与审美体验,是塑造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文化素养、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体现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与综合特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贯穿古今、融通中外,体现国家意志与文化传承。古诗文承载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与人格理想,现代文学彰显时代精神、奋斗品格与社会责任,写作训练则引导价值判断、思维深化与表达自觉。这些内容不仅具有语言学习功能,更蕴含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的深层意蕴,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而自然的素材基础,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依托。
二、“道”与“学”的双重维度
“道”与“学”是高中语文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的双重维度。“道”是价值引领,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强调文化认同、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学”是实践路径,聚焦教学设计、方法创新与学生参与,确保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语言学习过程。二者相辅相成,“道”为“学”提供方向与灵魂,“学”为“道”提供载体与支撑,共同推动语文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育人本位,实现知行合一的深度育人。
三、高中语文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的“道”与“学”的互动制
(一)“道”是“学”的灵魂
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内涵式发展,关键在于厘清“道”与“学”的内在关系。“道”是价值引领,是育人目标的根本指向;“学”则是实践路径,是实现价值渗透的具体方式。二者并非割裂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彼此成就。要以“道”统摄教学方向,以“学”夯实育人过程,才能真正打破思政教育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壁垒,使语文课堂不仅传授语言知识,更成为涵养品德、塑造灵魂的精神场域,从而推动课程思政从形式融入走向深层浸润。
例如,在高中语文人教版《氓》这一教学中,教师应紧扣“婚恋观”与“女性觉醒”这一价值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与觉醒意识,进而思考现代性别平等与人格独立的意义。要点包括把握“匪我愆期”“士贰其行”等关键词语的情感张力,体会“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等比兴手法的深层象征。通过语言分析深化价值认知,使学生在掌握文言词汇与表达技巧的同时,实现对人生选择与道德责任的理性反思。
(二)“学”是“道”的载体
如果说“道”是课程思政的精神内核,那么“学”便是其落地生根的实践路径。教学不是价值的单向灌输,而是通过语言建构、思维训练与审美体验,将核心价值观悄然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每一个文本细读、每一次写作表达、每一回对话交流,都是“道”得以具象化、生活化的契机。唯有以“学”为桥,才能让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学习体验,使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从“教”到“育”的升华,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独特优势。
例如,在高中语文人教版《蜀道难 / 李自》这一教学中,教师应以语言品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解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典型语句,体会李白雄奇奔放的诗风与豪迈情怀。要把握“危乎高哉”“使人听此凋朱颜”等关键词语的情感张力与修辞效果,理解夸张、想象、铺陈等手法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与此同时,借助“问君西游何时还”等句式强化节奏感,激发学生对自然壮美与人生挑战的共鸣,使价值引领在语言学习中自然生成,实现“学”中有“道”,“道”寓于“学”。
(三)双轮驱动模型
“道”与“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动态共生的有机整体。唯有构建以“道”统摄“学”、以“学”践行“道”的双轮驱动模型,才能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度转化。这一模型强调价值引领与教学实施的协同发力,使思政目标不再是外在附加,而是内化于文本解读、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它推动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导向,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思想启迪与品格塑造的双重场域,从而形成可持续、可操作、可评价的内涵式发展路径。
例如,在高中语文人教版《大堰河一我的保姆 / 艾青》这一教学中,教师应以“感恩与敬重”为核心价值导向,引导学生通过细读“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等情感浓烈的语句,体会诗人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切敬意。要点在于理解“泥黑的双手”“青石板上的炊烟”等意象所承载的朴素之美与人格光辉,掌握“乳儿的眼泪”“她的名字”等关键词的情感厚度。在语言品味中深化人文关怀,在文本解读中实现价值认同,使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语文学习全过程,达成育人与育知的统一。
结束语
总之,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内涵式发展,不是简单的政治话语植入,而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以文载道、以学促行。唯有坚守“道”的方向性、强化“学”的实践性,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涵养心灵、启迪思想的精神家园。未来,应持续深化教师素养、优化教学设计、完善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在高中语文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琰第 . 高中语文课程思政化高质量发展路径 [J]. 汉字文化 ,2023,(02):120-122.
[2] 刘彬 , 关立新 .“课程思政”视域下二李词对比教学初探 [J].经济师 ,2022,(09):217-218.
[3] 李强 . 高中学生作文教学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2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