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对策探究
郭建琴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三中学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堂需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而小组合作学习以其“任务共担、思维共生、文化共融”的特性,成为突破传统教学局限的关键路径。但是部分课堂仍存在“为合作而合作”的表层化现象,如任务设计缺乏探究性、学生参与度两极分化、评价标准模糊等。本研究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如何通过策略创新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素养转向”。
一、异质分组:构建“互补型”学习共同体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生存在语言、逻辑、空间等八种智能差异,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学习应发生在学生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异质分组通过将不同智能类型、学习水平的学生组合,形成“优势互补、互助共进”的生态。例如,在《秋天的雨》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资源官”(擅长观察收集)、“记录员”(擅长文字整理)、“表达者”(擅长口语呈现)等角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任务中发挥特长。
在《司马光》一课的小组学习中,教师采用“1 优 +2 中 +1 待优”的分组模式,设计“司马光砸缸的合理性辩论”任务。待优生负责收集故事背景(如古代儿童游戏方式),中等生整理救人方法的对比(如呼叫大人、推缸等),优生分析司马光行为的思维逻辑。讨论中,待优生通过实物演示理解“缸大水深”的困境,中等生通过表格对比发现其他方法的局限性,优生则从“逆向思维”角度总结司马光的智慧。这种分工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获得成长,避免了“优生主导、待优生旁观”的失衡。
二、任务驱动:设计“阶梯式”探究活动
在《蝙蝠和雷达》教学中,以“低门槛—多层次—高挑战”原则设计的三级任务,构建了从知识理解到能力迁移的完整路径。基础任务通过“嘴巴 $$ 天线”等直观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生物特征与科技装置的初步关联,为后续分析奠定认知基础。进阶任务聚焦科学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蝙蝠夜间飞行”的现象出发,梳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探究链条,例如通过对比“蒙眼蝙蝠碰撞”与“塞耳蝙蝠绕行”的实验记录,理解“超声波定位”的核心原理,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拓展任务则将知识迁移至生活场景,要求学生以仿生学为灵感设计产品,如模仿壁虎脚掌微观结构制作可重复使用的吸盘手套,或借鉴荷叶自洁效应开发防水涂料。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对“生物与科技互促”主题的理解,更激发了创新实践意识,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素养跃升。
在《草船借箭》的“三国情报局”角色扮演任务中,教师以核心问题为锚点,将文本解读转化为情境化探究。学生化身历史角色,需代入人物立场分析细节:扮演诸葛亮的学生需结合“大雾漫天”的气象描述与“草把子排船”的战术设计,论证“三天造箭”的可行性;周瑜扮演者则从“既生瑜何生亮”的心理视角,质疑诸葛亮选择时机的合理性,倒逼其他学生从“冬至后必有大雾”的天文知识中寻找依据;鲁肃扮演者通过“不可让都督知道”的细节,发现诸葛亮借船时对“人和”的刻意经营——既利用鲁肃的忠厚获取资源,又避免周瑜的进一步阻挠。这种角色互斥与证据博弈的过程,迫使学生跳出单一视角,在史料互证中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最终实现从“接受结论”到“建构认知”的思维跃迁。
三、文化浸润:营造“沉浸式”学习场域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并非孤立的知识接收,而是植根于具体情境的实践过程。当文化自信成为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小组合作学习便需突破文本局限,通过环境重构与资源活化,搭建语言训练与文化传承的共生场域。
在《北京的春节》教学中,教师以“年味文化展”任务驱动小组深度探究。学生分组聚焦春节的饮食文化,通过查阅资料还原“腊八粥食材寓意”“饺子形似元宝的财富象征”;研究习俗时,对比南北“扫尘”时间的差异,挖掘“除旧布新”的共同精神内核;分析诗词时,从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中提炼“光明驱散黑暗”的文化心理。最终,手抄报以“年兽传说”漫画串联饮食、习俗,微视频用童谣配乐呈现诗词意境,使语言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意象。
而《清明上河图》的“汴京一日游”项目,则通过角色扮演实现历史场景的沉浸式还原。扮演船夫的学生观察虹桥“无桥墩拱券结构”,结合地理知识解释其“便于行舟泄洪”的智慧;商贩组统计店铺招牌中“正店”“脚店”的分类,结合宋代酒业专卖制度理解商业管理;行人组从“小儿牵父衣角买糖画”的细节中,感知市民生活的温情脉脉。当学生发现“茶馆说书”与“瓦舍勾栏”的关联时,他们不仅理解了“市民文化兴起”的历史背景,更在“算盘普及—商业繁荣—城市发展”的逻辑链中,触摸到中华文明“经世致用”的精神脉络。这种从语言符号到文化基因的解码过程,使文化自信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体验的情感认同。
结束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需突破“形式合作”的窠臼,转向“素养共生”的深度实践。通过异质分组构建互补生态、任务驱动促进思维进阶、文化浸润培育文化自信,可使课堂成为“语言与思维共舞、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成长场域。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技术赋能(如AI辅助评价)与跨学科整合(如语文 + 科学)的路径,为素养教育提供更多创新范式。
参考文献
[1] 王建草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路径探究 [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2,(07):92-94.
[2] 赵鸿雁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J]. 语文新读写 , 2020,000(032):P.98-98.
[3] 潘寿能.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研究[J]. 科学咨询,20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