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管理的电梯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孙一平
湖南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 长沙 410116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的崛起使得电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近年来,电梯在高层建筑中的使用频率逐年上升,电梯事故也随之频发,严重威胁到了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电梯安全问题 [1] 日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前电梯安全管理面对诸多挑战。尽管国家对电梯安全管理已制定了相关法规政策 [2],但实际执行中存在滞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且许多用户对电梯的安全知识了解不够,容易导致不当操作。并且,部分电梯制造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技术缺陷,导致电梯在使用中容易发生故障。此外,不少物业管理者依赖于人工统计和日常维护记录,缺乏及时的数字化监控手段,导致电梯的运行数据、故障信息未能及时收集和反馈,无法为后续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传统的电梯安全管理多注重事后处理,缺乏系统化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3]。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理论,可通过系统识别、分析和控制潜在风险,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提升电梯安全管理水平 [4]。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一种基于风险管理的电梯安全评价方法,通过对电梯运行中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从而提升电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为电梯安全管理提供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
1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1.1 电梯安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电梯的安全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设备因素、人为因素、维护管理不当、外部因素等。其中,设备因素包括电梯的制动系统、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等部件的故障,常见的有电梯突然停运、冲顶或墩底等严重后果;人为因素包括操作人员的失误、乘客的不当行为等,如超载、追逐玩耍等;维护管理不当包括电梯的维护不及时或维修不当可能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外部因素包括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或电梯运行环境潮湿、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电梯的机械与电子部件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电梯安全运行。
1.2 风险管理的定义及步骤
风险管理[5] 是指在进行决策过程中,识别、评估和控制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以减少潜在损失和提高预期收益的过程。其目的是在确保企业目标实现的同时,有效维护资产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风险识别:通过数据收集、市场调研、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识别潜在风险。
(2)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评估风险的性质)与定量分析(评估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3)风险评价: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对风险进行分类、排序及优先级评价。
(4)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为高风险因素制定明确的控制措施,并在实施中不断监控效果。
在电梯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可帮助识别潜在故障并进行分析,从而及时制定控制措施,确保电梯的安全可靠运行。这意味着,采用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方法可以提升电梯安全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预防电梯事故提供有效保障。
2 基于风险管理的电梯安全评价方法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整个风险管理方法的基础,合理的风险识别能够为后续的风险分析和评估提供必要的依据。可通过对电梯的使用情况、历史事故数据和专家访谈,重点针对电梯的设计、运行及维护环节,识别潜在安全隐患。主要考虑几个方面:第一,乘客安全风险,包括乘客在使用电梯时可能引发的人身伤害,如跌倒、夹伤等情况;第二,设备运行风险,涵盖了电梯设备自身的故障风险,如制动失灵、电梯停运等;第三,操作风险,如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风险,包括冒险行为、乘客拥挤等;第四,环境风险,如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主要包括震动、风力、振动等外力影响。
2.2 风险分析与评估
风险分析阶段主要对识别出来的风险因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价。其中,定性分析即通过专家访谈、事故案例分析,确定不同风险因素的性质和可能后果;定量分析即利用统计数据、概率模型对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影响程度进行量化;风险评估即将风险的严重性与发生概率结合,构建风险矩阵,通过矩阵分析确定风险优先级,为后续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2.3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高风险因素,提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电梯的正常运行。比如,完善并落实政策与规章制度,提升技术手段,加强培训与教育,落实定期维护与检修等。
2.4 动态监测与反馈
建立电梯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通过数据实时收集与分析,不断评估电梯的安全性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调整,降低损失。该机制可以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电梯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3 案例分析
为验证基于风险管理的电梯安全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选择某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电梯系统进行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该商业综合体位于市中心,占地面积达到3 万平方米,共有六座高层建筑,设有 25 部电梯,日均运载乘客约 9000 人次。此外,为提升客户购物体验,电梯的使用频率在节假日和销售旺季更是显著增加。近年来该区域电梯事故频发,导致了较大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为有效应对电梯安全隐患,物业管理方决定进行电梯安全管理的全面评估与改进。
3.2 风险识别与分析
经过对该商业综合体电梯运行数据的回顾及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访谈,识别出以下主要风险因素:
(1)机械故障:电梯在高负荷情况下运行时,有可能导致机械部件磨损加剧的风险。例如,该综合体的一台电梯曾因制动系统失灵导致停运调查,检验后发现制动器的磨损程度超出正常范围。
(2)控制系统故障:部分电梯的控制系统存在设计缺陷,可能导致多次故障。例如,其中一台电梯曾在节假日高峰期间因程序错误,出现了几次误停现象。
(3)用户安全意识不足:乘客缺乏电梯安全使用知识,带来了超载等风险。
(4)环境影响:一些因素,如自然灾害或建筑工地的施工活动可能对电梯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例如,在对该商业综合体周围的建筑工地进行震动测试时,曾发现电梯运行稳定性下降的潜在风险。
3.3 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
针对评估结果,物业管理方应首先关注用户安全意识不足和机械故障这两高风险因素。为降低电梯安全隐患,提出以下控制措施:
(1)定期检修与维护:完善电梯的维护保养制度,制定详细的电梯维护及检修计划,由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商场每六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电梯检查,并确保每台电梯的使用记录和检修记录完整。
(2)用户安全培训:开展乘客安全培训与宣传活动,提高乘客安全意识并普及电梯使用规范。物业管理方拟定每季度组织一次电梯讲座,通过多种方式(如宣传册和电子屏幕)普及电梯安全知识。
(3)引入智能监控系统:部署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智能监控,实时监测电梯运行状态,确保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维护。
(4)完善评估与反馈机制:设立定期评估机制,对电梯运行情况进行持续监控与反馈,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物业将认真分析每起故障的原因并在每次会议上讨论改进措施,以确保电梯的正常运营。
以上措施实施后,有效防止了多起潜在故障的发生,显著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验证了基于风险管理的电梯安全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在风险识别上,通过数据分析与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风险识别的全面性;风险分析阶段,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为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实际管理中,该方法的灵活性与可配置性增强,可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电梯进行安全管理。
结束语
电梯安全管理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基于风险管理的电梯安全评价方法,为电梯的运行安全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通过识别、分析和控制潜在风险,该方法能够实现电梯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有效地减少事故发生概率,确保公众的安全。本研究为电梯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结合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提高电梯安全管理的效果,为公众的安全和健康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Zhang, L., & Liu, X. (2021). Application of AHP in Risk Evaluation of Elevator Accidents.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8, 101078.
[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020). 电梯安全国家标准解读.
[3] Guo, M., & Zhang, J. (2020).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Elevator Safety: A Review. Safety Science, 132, 104981.
[4] Sun, Y., & Li, P. (2022).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es to Enhance Elevator Safety: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12(3), 120-135.
[5] ISO 17776:2000. (2000).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isks in Elevators.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25JJ8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