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课堂培养策略
李朋
宁阳第一中学 271400
一、引言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与经验,形成语感,掌握语言运用规律,实现有效交流沟通。随着教育改革推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成为教学关键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亟待深入探究。
二、实施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需多管齐下。教师可从情境创设、文本研读、活动开展、评价反馈等方面着手,让学生在多样化学习中提升语言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语言表达欲望
情境教学能为学生搭建语言运用的平台。以经典戏剧文本《雷雨》教学为例,教师可精心选取北京人艺经典话剧版本中繁漪雨夜爆发、周萍与四凤诀别等关键片段,利用多媒体设备高清播放,配合雷雨音效的环绕立体声效,将教室瞬间转化为压抑窒息的周公馆场景。播放结束后,教师可提供“人物内心独白卡”作为辅助工具,卡片上标注四凤的典型动作、神态细节及剧情时间线,引导学生以四凤视角撰写 300 字左右的心理日记,再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脱稿演绎。学生为精准还原四凤在伦理困境中的矛盾心理,需反复研读剧本潜台词,揣摩语气变化与措辞分寸,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从文本理解到语言输出的转化。
在《茶馆》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可采用“分层递进式任务链”设计。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废旧纸箱、仿古布帘等材料,将教室布置成老北京茶馆的实体场景,设置“柜台区”“茶客席”“表演台”等功能分区。课堂上,学生分组承担编剧、导演、演员等不同任务角色,通过查阅清末民初老北京方言词典,收集“您吉祥”“得嘞”等时代特色用语,自主改编剧中经典对话。在角色扮演环节,教师设置“语言精准度评分表”,从用词年代感、语气契合度、肢体语言配合等维度进行多维评价。例如扮演王利发的学生,需在应对不同茶客时灵活切换语言策略:面对权贵时点头哈腰、言辞谄媚,处理茶客纠纷时则需言辞圆融、八面玲珑;扮演常四爷的学生,需通过掷地有声的台词与挺拔的身姿,展现旗人骨子里的刚正不阿。通过这种深度的情境代入,学生不仅掌握了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特征,更能将这些语言规律迁移到日常表达与写作中,真正实现语言建构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二)文本研读,积累语言素材与技巧
深入研读文本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教师可采用 " 三步研读法 " 引导学生品味郁达夫描写秋景的精妙语句:首先通过配乐范读营造氛围,让学生在 "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 的文字中感受秋意;接着开展小组研讨,分析 "衰弱 "" 残声 " 这类叠词与通感手法的运用,体会其如何将秋蝉生命的垂暮与北平秋声的独特性融为一体;最后进行创意写作实践,要求学生模仿该句式描写校园秋日景象。课堂中可引入郁达夫手稿中对该句的三次修改记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精准用词的重要性。
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构建 " 修辞探秘工作坊 "。以 "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这一经典比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展开探究:在形式层面,分析本体与喻体的形态关联;在情感层面,探讨该比喻如何寄托朱自清先生的审美情趣;在文化层面,对比古代诗词中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等同类意象的表达差异。组织学生开展 " 修辞超市 " 活动,将文中拟人、通感等修辞语句制作成卡片,通过小组合作分类、互评修改,制作成《荷塘月色》修辞赏析手册。课后布置 " 校园荷塘 " 仿写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场景描写,并开展" 最佳语言建构奖" 评选活动。
(三)开展活动,提供语言实践机会
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空间。教师可组织“课本剧表演”活动,选取《雷雨》片段让学生编排表演。从剧本改编、角色塑造到台词演绎,学生需深入理解文本,将文字转化为舞台语言与动作。为使表演生动,学生反复琢磨台词情感与节奏,如繁漪台词的爱恨交织、周朴园台词的威严冷漠,在表演实践中提升语言表现力与感染力。也可开展“文学作品朗诵会”,学生选择《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课文朗诵。为诠释作品情感,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语言节奏、语调与重音,如《荷塘月色》的宁静舒缓、《故都的秋》的深沉落寞。在朗诵实践中,学生提升语言感知与表达能力,增强对语言韵律美的体悟。通过丰富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四)评价反馈,促进语言能力提升
科学评价反馈助力学生改进语言问题。在写作训练后,教师可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先让学生自评,对照写作要求反思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问题,如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修辞运用是否恰当。接着小组互评,成员交流意见,学习他人长处,发现自身不足。最后教师评价,针对学生普遍问题集中指导,对个体问题单独辅导,如某位学生语言平淡,教师可建议其运用更多描写与修辞手法,提升语言生动性。在口语表达活动中,如课堂讨论、演讲,教师及时评价反馈,肯定优点,指出语速过快、逻辑不清晰等问题,给出改进建议。通过全面评价反馈,学生明确语言提升方向,不断完善语言表达,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三、结语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培养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创设情境、文本研读、开展活动、评价反馈等策略,结合经典课文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教师应持续探索创新,为学生语言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助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宇轩。高中语文课堂语言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 教育探索,2024(3):35-39.
[2]林晓燕。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24(12):45-48.
[3] 张逸飞。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途径[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2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