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梁红霞
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 415500
引言
空间思维能力决定着学生认知地理环境的深度与广度,是其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资源环境等复杂问题的关键。在强调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育人导向下,这一能力的培养价值日益凸显。高中地理教学不仅需传授系统知识,更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从空间视角解读世界,提升其空间推理与决策能力。因此,如何突破现有教学模式束缚,系统构建空间思维的培养路径,对于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使命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其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要求学生超越静态知识的记忆,从空间视角认知世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相互关系及动态变化过程。这种能力的形成能显著提升学生读图析图、解决真实世界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应对新高考强调综合性与实践性考查趋势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学生建立宏观而系统的时空观念,深刻理解人地关系,做出审慎的空间决策,为未来公民参与区域发展与规划奠定基础。因此,强化空间思维培养是提升地理教学育人价值、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核心环节。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一)教学方式陈旧,学生空间感知与建构困难
当前许多课堂仍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过于依赖抽象的口头描述和静态的教材插图。这种“黑板种田、纸上谈兵”的模式难以将复杂的三维空间关系、动态的地理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无法有效获得身临其境的空间体验,只能依靠想象去理解诸如地球运动、大气环流、地貌演变等抽象概念,导致其空间认知往往停留在碎片化和表面化的层面,难以在脑海中主动构建起准确、完整的地理空间模型,从而严重制约了空间想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 二)地图工具运用肤浅,核心技能培养缺失
虽然地图被公认为地理的第二语言,但其在教学中的运用远未达到培养思维所需的深度。多数情况下,地图仅被当作查找地名、识别分布的简易工具,而非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载体。教学中缺乏对地图语言、投影变形、比例尺转换等核心要素的深入解读,更疏于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剖面图、联系框图、地理轨迹图等来表达自己的空间思考。这种停留在“识图”而非“析图”和“绘图”层面的浅表化使用,使学生未能真正掌握运用地图进行空间分析、推理与表达的关键能力。
( 三)评价体系导向偏差,忽视思维过程考查
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显著短板,其重心仍偏向对零散地理事实、结论性知识的记忆与复现,普遍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等标准化题型。这类评价方式很难有效衡量学生空间思维的动态过程,如空间关联的推理、分布格局的归因、演变趋势的预测等深层能力。学生为取得高分,往往陷入机械背诵,而非致力于空间逻辑的锤炼。评价这根“指挥棒”的偏差,直接削弱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培养复杂空间思维能力的动力与紧迫感。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 一)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构建动态空间认知
要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采用多元化、沉浸式的教学策略,将抽象空间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学习体验。首要策略是深度融合地理信息技术,构建动态可视化课堂。教师应超越静态地图,积极利用 GoogleEarth、ArcGISOnline 等工具创建三维交互场景。
例如,在教授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表面形态”时,教师可借助GoogleEarth 的航拍视角和地形剖面工具,带领学生虚拟飞跃长江三峡,直观观察其 V 型谷的形态特征;并可利用时间滑条功能对比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动态演示河流下蚀与侧蚀对地貌的塑造过程,使学生在宏观尺度上深刻理解流水侵蚀这一抽象的空间过程。
( 二)开展地理实践教学,促成空间思维转化
在掌握现代化工具之余,更应回归地理实践的本质,通过实地探究激活学生的空间感知。设计基于真实环境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亲手测量、记录、分析,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例如,在开展湘教版必修二“城乡规划”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的商业网点或居住区分布进行野外考察。学生小组需通过 GPS 定位记录点位,观察并统计不同业态的服务范围与人口流量,最终利用调查数据绘制一幅专题地图,并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及成因。这一过程综合锻炼了学生的空间定位、分布格局描述与空间关系分析能力。
( 三)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强化空间逻辑表达
空间思维的成熟体现在能否进行严谨的表达与推理,因此教学需强调让学生从 " 听懂 " 转向 " 讲清 ",强化其空间表达与逻辑构建。教师应精心设计开放性的空间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运用地理语言、示意图等多种方式进行论证。
例如,在讲解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 区域发展 " 中 " 资源跨区域调配 " 时,可抛出核心问题:" 为何选择西气东输的管线路径而非铁路运输? " 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城市分布图,自主绘制路线示意图,并标注关键节点,从自然障碍、经济成本、市场需求等空间维度撰写一份简要的论证报告,从而系统性提升其空间决策与表达能力。
结束语
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与价值所在。面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挑战,教师需积极转变传统观念,主动融合信息技术、深化地理实践、创新问题情境,构建起以学生主动探究和空间表达为中心的新型课堂。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解决真实地理问题的综合素养,更是回应新课程改革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未来教学中,仍需持续探索空间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让地理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认知世界、适应未来的关键力量。
参考文献
[1] 信旻晖 . 高中地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N]. 北京科技报 ,2025-02-24(004).
[2] 陆煜 .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与实践 [J]. 高考 ,2025,(03):53-56.
[3] 熊风华 .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策略 [J]. 启迪与智慧 ( 上 ),2024,(0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