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铁路职工教育的难点与策略分析
王峰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新长车务段( 职教科) 江苏省南通市 226000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客票电子化等新技术装备的广泛应用,铁路车务岗位的工作内涵发生显著变化。行车人员需在自动化程度提升的作业环境中保持应急处置能力,调车作业的安全冗余度要求随着编组效率提升而持续加强,客运服务场景中的旅客需求多元化与服务标准化之间的平衡难度加大,安检岗位则面临新型违禁品识别与快速处置的双重压力。目前,铁路企业在培训资源投入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仍普遍存在培训成果向岗位绩效转化效率偏低的现象,反映出传统教育模式与岗位能力形成规律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一、铁路职工教育中面临的难点
(一)技术革新与传统作业经验融合困难
铁路车务系统数字化改造进程中,传统机械操作界面向智能终端转型引发的认知冲突日益显著。安检岗位新型痕量爆炸物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理解不足,导致部分安检员过度依赖设备报警提示,忽视对行李物品形态特征的观察分析,这种技术认知偏差在实际作业中可能造成危险品漏检风险。技术迭代速度的加快,使得依赖实践积累的传统作业经验与抽象化、系统化的新知识体系之间出现明显断层。一方面,技术更新压缩了“经验传承期”,老一代员工基于特定设备与操作模式形成的隐性经验难以在新平台被直观理解和复制;另一方面,部分操作人员对新技术的底层逻辑与运行规则理解不足,容易形成对自动化系统的过度依赖,反而弱化了基于环境感知、情境判断与应急处置的基础能力。
(二)标准化培训内容与动态作业场景适配不足
现行培训教材预设的规范化操作流程难以覆盖车务现场复杂变量组合。行车车站值班员处置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时,需同步应对设备故障、调度指令变更、天气突变等多重压力源,而分段式培训模式将各应急处置模块独立教学,缺乏综合决策能力培养机制。调车作业培训中固定的安全距离判定标准,在雨雪天气导致轨道摩擦系数下降时失去适用性,但现有培训体系未包含动态环境变量下的距离修正计算方法。
(三)安全规范意识向行为实践转化存在断层
车务安全培训虽实现制度规范全面覆盖,实际作业环节仍频繁出现标准执行走样现象。调车人员在静态培训中掌握的铁鞋防溜设置标准,在夜间连续作业4小时后执行完整度下降12%-15%,疲劳因素导致的检查项遗漏成为主要诱因。安检岗位 " 逢包必检 " 原则在设备通过率考核压力下,部分作业者会不自主缩短 5%-8% 的单件扫描时间,这种服务质量与安全标准的动态平衡难题尚未形成有效的培训干预方案,反映出安全行为养成需建立生理负荷与操作规范的关联性训练机制。
( 四) 多岗位交叉作业协同效能不足
车务现场常见行车、调车、客运岗位需在有限站场空间内同步作业,但现行培训体系对各岗位配合衔接训练不足。典型如客运站列车密集到发时段,行车岗位办理接车进路时常因调车作业未及时腾空线路导致计划延误,而调车组对列车运行时刻压力感知不足;夜间装卸作业时,货运计划临时调整信息未能快速传递至行车值班员,致使本务机车取送车作业与正线行车产生冲突。
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铁路职工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分岗位构建阶梯式能力培养体系
针对行车、调车、客运、安检四类岗位的核心作业场景,建立差异化的能力发展路径。初级阶段重点训练电子调度台标准化接发车程序与常规调度命令处置,确保列车运行计划精准传递;中级阶段强化非正常行车组织能力,涵盖设备临时故障时的进路准备、引导接车等应急处置模块;高级阶段引入多方向接发车冲突疏解、突发客流激增导致运行图紊乱等复合型压力场景演练,重点培养风险预判与资源协调能力。调车作业培训侧重空间感知与安全冗余控制,设计平面调车系统操作与实景瞭望判断的融合训练课程,通过 VR 设备复现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车辆连挂视角差异,在虚拟场景中设置轨道结冰、车辆溜逸等变量参数,培养动态环境下的安全距离综合判断能力。
(二)开发岗位专属的虚实融合训练场景
针对车务岗位核心需求构建虚实融合实训平台。车站值班员培训采用电子调度台全景仿真系统,1:1 复刻 CTC/TDCS 控制界面并叠加暴雪雷击等灾害天气影像,通过操作轨迹捕捉技术记录调度命令发布延迟、进路错办频率等关键数据,实时生成应急响应时效性与规程匹配度量化报告。调车作业训练引入增强现实可视化系统,在实景编组场投射虚拟车辆移动轨迹与安全警示区域,通过智能手环监测作业人员的转身幅度、瞭望频率等动作特征,对超速连挂、铁鞋放置偏移等违规操作进行振动反馈预警。
(三)建立岗位能力动态画像与精准补强机制
构建四类岗位的数字化能力评估模型,行车岗位设置操控精度、应急响应、联控规范等 12 项核心指标。调车作业能力评估聚焦空间感知误差率、防溜设置完整度、联控用语规范度三个维度,利用UWB 定位技术捕捉作业路径偏移量,结合智能工具传感器记录铁鞋放置角度偏差等微观数据。客运服务能力画像涵盖服务响应速度、情绪疏导效能、应急处置规范等 9 个能力层,通过语音情感分析系统量化服务用语的亲和力指数,结合虚拟场景中的旅客停留时长与动线选择数据评估服务引导效果。安检岗位建立违禁品识别能力成长曲线,整合图像识别准确率、单件检测时长、危险等级判断精度等关键参数,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识别不同工龄人员的技能提升瓶颈。
( 四) 构建站区一体化实战演练平台
围绕车务核心站区运行场景,搭建融合行车、调车、客运、安检联动的数字沙盘系统。通过复现早高峰时段列车密集到发、夜间货物装卸与客车整备并行、突发大客流滞留等复杂工况,强制触发多岗位协同决策机制。设定刚性约束条件如“调车组须在列车到达前8 分钟腾空2 道”“安检通过率下降至 70% 时自动启动客运分流预案”,实时记录岗位间指令响应延迟与流程断点。演练完成后依据“线路占用冲突解决时效”“旅客滞留缓解速度”“跨岗位信息误读率”等12 项协同指标生成评估报告,针对性开设“调车计划与行车图匹配优化”“安检瓶颈预警与客运疏导联动”等定制化复训模块,系统性提升跨岗位协同作战能力。
三、总结
随着 5G+ 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如何构建跨地域的协同实训云平台、开发虚实联动的远程指导系统,将成为铁路职工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同时,培训效果评估体系需向神经认知科学与生物反馈技术领域延伸,通过监测注意资源分配模式与应激反应特征,实现岗位能力发展的科学化评价,最终形成与智能铁路发展需求同步演进的人才培养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向启文 . 加强新时代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教学改革的思考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0,(43):172-173.
[2] 李 杨 . 浅 议 提 高 铁 路 职 工 教 育 培 训 质 量 的 方 法 [J]. 职 业 技术 ,2018,17(0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