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实践策略
何佳桃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山实验中学
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农村中学的教师队伍整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育教学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差距既体现在技术操作层面,也反映在教育理念更新方面。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认识不足,难以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倾向于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展示工具,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师生互动、创新德育形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教育环境层面来看,农村中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部分学校由于经费投入有限,教学设备配备不够完善,网络环境不够稳定,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信息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农村中学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信息化德育资源,现有资源往往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从教育过程层面来看,传统德育模式的惯性思维仍然存在,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停留在形式层面,未能实现实质性的整合与创新。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德育活动时,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缺乏系统性思考,难以构建起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德育新模式。从教育评价层面来看,科学的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难以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实际效果。农村中学在推进融合过程中还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融合工作的推进效果。此外,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难以适应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要求。在具体实践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仍局限于辅助教学工具的层面,未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创新德育方式、拓展德育空间、提升德育实效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提升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德育教育的综合素养。培训内容应涵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德育工作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等多个方面,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引导教师主动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德育教育模式创新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多元化的德育平台。通过建设网络德育课程、开发数字德育资源、搭建在线互动平台等方式,拓展德育教育的时空维度。积极探索混合式德育模式,将线上德育与线下德育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体系。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德育教育的精准化和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德育需求。
在德育实践活动开展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活动形式,通过网络主题教育、在线志愿服务、虚拟社会实践等方式,丰富德育内容,提升德育实效。要加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实现德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合力的形成。在德育资源建设方面要立足农村中学实际,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课程资源,建设符合学校特点的德育资源库。要重视德育评价体系的完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实现德育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统一。要注重信息技术在德育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的支持作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和行为习惯。
三、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融合的保障措施
教师要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分工和具体要求。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定期开展工作督导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式,调动教师参与融合工作的积极性。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软件资源。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要组建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为教师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第三是人才保障要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通过校本研修、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要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的经验分享和互助成长。第四是质量保障,要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开展评估诊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引入专业力量,提供智力支持。还应该注重经验总结和推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
第五是安全保障要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教育,培养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要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性。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和优化融合策略;建立区域协同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均衡发展。要重视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构建开放共享的德育体系。通过完善的保障措施,为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坚实基础,推动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确保融合工作的持续推进和深入开展;加强工作总结和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工作策略,不断提高融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科学有效的保障措施,推动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融合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德育工作的创新突破。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现状分析入手,找准问题症结,通过创新实践路径,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推动融合工作的深入开展。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推进德育教育改革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农村中学特点的融合模式。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完善保障措施等多维度发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德育工作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晓丽,黄志东 . 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J]. 速读,2022(15):145-147.
[2] 王滨 . 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策略研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3):14-15.
[3] 李雁弟 .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J]. 新课程,2020(10):229.